清朝高官名臣緣何搞政治信息腐敗
讀史劄記
作者:胡一峰
【摘要】 清代信息腐敗主要在政治領域,曾發生過多起嚴重的信息腐敗案件。但在當時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根本原因是封建皇權社會無法真正建立起預防和懲治腐敗的有效製度。而如果缺乏“製度籠子”,那些隱藏在人性陰暗處的貪欲、虎視眈眈的國外間諜就有可乘之機,技術發展帶來的治理盲區,也難免就會變成腐敗滋生蔓延的溫床。
【關鍵詞】 清朝 信息腐敗 間諜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有清一代,貪腐之風較重。清朝官員腐敗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信息腐敗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一說信息腐敗,首先會聯想到偷賣經濟、金融信息,清代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激烈的經濟競爭,信息腐敗主要在政治領域。實際上,長期浸泡在血雨腥風的宮廷鬥爭中的統治者對信息保密是十分重視的。乾隆規定,官員書寫密折時,不得與任何人商議,即便是自己的上司,也不能知曉折子的內容,皇帝的批示,更是一個字都不許泄露。軍機處事關國家最高機密,為確保這一信息重地的安全,乾隆特地找不識字的十五歲以下幼童在軍機處聽差。但對於一心鑽營、欲壑難填的“大老虎”而言,掌握政治信息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在清政府外交內政等多個方麵,更是發生過多起嚴重的信息腐敗案件。回顧這些案件,無疑可以為我們敲響預防和懲治信息腐敗的警鍾。
傳奇人物紀曉嵐:循私情而泄露紀檢信息
紀曉嵐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1768年,被破格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躊躇滿誌的這一年,他的人生出現戲劇性逆轉,被發配烏魯木齊。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這一年,爆發了乾隆朝有名的一起大貪腐案“兩淮鹽引案”。“鹽引”是官府準許商人運銷鹽的憑證。清代在產鹽的省份設專門官員辦理鹽務,發放鹽引時收取手續費,兩淮鹽政每年收取這筆費用至少有二十多萬兩,多時達五十餘萬兩。管理鹽政的官員挪用、貪汙公款,在當時已成一種“潛規則”。這一年,乾隆決意徹查貪腐。一查之下,竟是一起窩案,前後幾任官員都難脫幹係。於是,乾隆頒下諭旨:“兩淮曆年提引一案,曆任鹽政等均有營私侵蝕情弊,實出情理之外,已降旨將普福、高恒革職,運使趙之璧暫行解任,並傳諭富尼漢傳旨,將原運使盧見曾革去職銜,派員解赴揚州,並案質傳訊矣。”這位盧見曾是康熙年間進士,也是一個才子名流,擔任兩淮鹽運使的時候,仿照前任的做法,挪用公款搞筆會、出詩集,做了不少文化“政績”。鹽引案爆發時,盧見曾已退休五年,滿心以為平安著陸、可以安度晚年了,怎麼也想不到皇帝正琢磨著要抄他的家、治他的罪。
盧見曾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紀曉嵐的親家。紀曉嵐的二女兒紀韻華,嫁給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紀曉嵐得到消息後,很為親家著急,想給親家透點風聲,又恐案情重大牽連自己。思前想後,紀大才子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巧妙的法子。他拿了一撮食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然後派人把這封“無字信”連夜送到盧見曾家中。盧見曾接到這封怪信後,揣測許久,猜破了紀曉嵐的啞謎:鹽案虧空查(茶)封!於是,他趕緊填補虧空,又把家中資財安頓到別處,等到半個月後辦案人員來抄家時,自然一無所獲。
紀曉嵐違紀給親家報信的事很快被乾隆知道了。乾隆親自約談了紀曉嵐,紀曉嵐一看瞞不住,隻好一五一十全部交代。最後,乾隆還是顧念舊情,從輕發落,謫戍烏魯木齊。鹽引一案,共有一百多人獲罪,二十多人被處死罪,年近八旬的盧見曾死於獄中。紀曉嵐通風報信之事,隻是這樁大案中的一個插曲。曆史可以借鑒,卻不能照搬。人人平等,是現代社會應遵循的基本法治準則。特別是掌握辦案信息的人,即便案情涉及自己的親屬,也不可通風報信,阻礙辦案,否則,必須受到法紀的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