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父親是數學教授,但他本人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5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誌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於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於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可以到艾裏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裏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係的一名教授,當時正準備建造一台40萬電子伏特的加速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裏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致於當時實驗室裏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裏有爆炸,哪裏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麵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你。”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製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舍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從此,他如釋重負,毅然把主攻方向轉入理論物理研究,最終於1957年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的,有時候舍棄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舍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隻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