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他們是神秘企業家組織泰山會裏的實權者;“中國八大金融家族”中他們獨占半壁;他們下一步氣吞山河的大動作是整合中國三大產能過剩行業:光伏、鋼鐵、船舶;他們剛剛陪伴自己的好朋友、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港交所敲了鍾……他們就是民生銀行的股東們,中國資本市場上真正的“大玩主”。
這是一場一個月內,二級市場上逾170億元資金的博弈遊戲。
最終安邦保險勁攬17.16%民生銀行股份,成為民生銀行優勢明顯的第一大股東。
“安邦係”身後,“希望係”、“泛海係”、“東方係”等資本巨鱷,所持股份大多未超過5%。
作為中國最大民企、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民生銀行素以股權分散,股東背景深邃,董事勢力犬牙交錯而聞名。此番第一大股東易主,藏龍臥虎又向來波譎雲詭的民生銀行董事會,必將掀起新一輪資本博弈的暴風驟雨。
輪番登場的,無不是中國資本市場上真正的“大玩主”。
圈裏圈外,兩派三係
追根溯源,民生銀行實源於泰山會與工商聯兩派勢力。
1993年,有感民企貸款之難,泛海集團董事長盧誌強在泰山會首次座談上提議成立一家主要為民營企業服務的民營銀行。隨後一番牽線搭橋,德高望重的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主導了民生銀行籌建工作。在籌備委員會中,工商聯成員占4股,泰山會成員占8股。
籌建之路多坎坷。此後3年,泰山會成員史玉柱深陷巨人大廈危機而退出。工商聯在政府支持下則日趨強勢,經叔平不但占據民生銀行董事長之位,更要求工商聯自身支配30%表決權。忌憚於此,泰山會最終隻餘2家參股:盧誌強與杭州通普電器公司。
由此工商聯企業成員競相湧入。當時尚未進入泰山會的馮侖,憑借萬通大廈賣樓款湊夠股本;瀕臨人生轉角的牟其中,欲以一塊無中生有的滿洲裏地皮入股,但因無人肯信入股失敗;還有剛成為政協委員、榮膺四川首富的劉永好……他們中的幸運兒構成1996年民生銀行初創59家股東的主幹。
在那個“民有、國營、黨管”的初創年代,工商聯是民生銀行董事會中一個特殊的存在——沒有出資卻享有30%最大話語權,遠超第一大股東廣州益通集團公司持股的比例6.54%。當時,劉永好僅列第13大股東,但因其“本分”而被工商聯、統戰部推舉為民生銀行副董事長。這雖然遭致不少非議,但在經叔平力保下各股東隻能默認這個圈子特有的規則。
1999年,民生銀行籌備上市,零股本的工商聯將喪失表決權。如何延續影響力成為經叔平當務之急,他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扶持“代理人”。
當時正值亞洲金融危機末期,民生銀行借由清理不良資產,通過法院強製拍賣股東股權進而回收股東貸款。頗為蹊蹺的是,本不是股東的東方集團張宏偉屢屢搶占先機,成為股份接盤者,一舉持股9.42%,成為第二大股東。
在圈裏,張宏偉素以低調著稱,公開露麵寥寥,但他與經老熟絡卻是人所共知。正是經老力推,張才被推舉為工商聯副主席、民生銀行副董事長。
在那場諱莫如深的股權兼並戰中,經老的另一左膀右臂劉永好成為“明麵上”的最大贏家。借由協議受讓,劉永好精準地將股本擴大至9.9997%,與當時董事會規定的10%持股限製僅差之毫厘,成為第一大股東。加上劉氏家族其他持股,“希望係”持股逾17%。
誰料到盧誌強來了一招暗度陳倉。泛海集團雖然隻搶到4000萬股,與東方集團並列第二大股東,但卻至少有1.1億股被轉到中色建設、中國船東互保協會兩家與“泛海係”行為一致方名下,總共持股一度超過20%,儼然成為真正的話事人。
不過,當時盧誌強業已位列工商聯常委。在經老斡旋下,橫臥於民生銀行董事會中的“希望係”、“泛海係”、“東方係”三大係基本能夠顧全大局。
閃轉騰挪,股東暗戰
泰山會與工商聯的博弈,三大係之間的爭奪,表麵上是股權的此消彼長,實則卻暗含兩層戰略意義。短期來看,民生銀行就是一隻肥碩的“現金奶牛”;長期而言,民生銀行實質上就是一個攫取中國金融資源、產業資源的井口。
這其中最成功的金融“玩家”當屬盧誌強。客觀來講,如非是他,民生銀行如今隻能被稱為是一間銀行,而非“民生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