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聽他說得合情合理,隻好說:“恕你無罪,前麵帶路便是。”
一路上,乾隆義道:“大和尚,今日朕躬身上山,你能不能拿我做個比方?”
圓智聞言,暗自思忖,如果比得小好,全部遭殃。他腦子一轉,笑著說:“萬歲爺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爺帶你登天,一步還比一步高。”
乾隆一聽,心中不是滋味,這圓智自比佛爺,分明是占了自己的上風,但卻義無可指責,隻好暫時作罷。
兩人來到天王殿,隻見彌勒佛喜眉笑臉地迎麵而坐。於是乾隆便指著彌勒佛問圓智:“請問大和尚,它為何而笑?”
圓智答道:“啟稟聖上,它是在笑貧僧命運乖蹇,身入空門,終日青燈木魚,碌碌無為。”
乾隆一聽,心中暗喜,這下子給我抓住把柄了!乾隆又問:“它也在對朕笑,照你所言,它也在笑朕碌碌無為了?”
圓智麵對乾隆咄咄逼人的發問,不慌不忙地應答道:“佛爺對不同人的笑,自有不同的意義。它對萬歲爺迎麵而笑,是笑你為萬民操心,以國事為重,不像幾夫俗子,氣量狹窄,笑裏藏刀!”
此番話意所指,乾隆心中自然明白,但卻又無懈可擊,不好發作。
乾隆離寺時,圓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又想起上山之比,想再為難一下圓智,便說:“我上山時,你說我一步還比一步高。現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該怎麼說?”
乾隆說完,得意地看著圓智。誰知圓智稍思片刻,隨即從容答道:“如今好比如來佛帶萬歲下山,後頭更比前頭高啊!”乾隆一聽,目瞪口呆。
在此,圓智麵對乾隆皇帝的下馬威,應對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與他善於根據需要變換角度、隨機應變有直接的關係。
還有一個“變換角度,應對自如”的故事。一天,秦始皇召集群臣,共同討論一項宏偉的計劃,建一個大苑囿,東起函穀關,西至雍、陳倉,以供他打獵遊玩。群臣們而麵相覷,雖有意見,卻不敢有拂君意。這時,優旃卻說道:“皇上的主意實在高明至極,建一大苑,不僅可以娛樂,而且可以禦敵。”
秦始皇倒沒有想到禦敵這一層,就問他:“你說說看怎樣禦敵。”
優旃說:“園中多放禽獸,等敵寇從東方侵犯時,讓麋鹿用角撞他們,看他們怎麼進來。”
秦始皇一聽此番話便放棄了修建苑囿的計劃。
不久,秦二世繼位後,讓群臣討論他的宏偉計劃,讓全城都漆上桐漆。這時優旃又把對付秦始皇的辦法,用在秦二世身上。他上奏道:“皇上的主意實在高明,請付諸實施。漆城雖要百姓拿錢,會有一些怨言,但這是一個好主意呀!等我們把城漆得油光光的,敵人來了,想上也上不來。即使放他們進來,等看到城裏也塗了漆,擔心被漆沾住,也一定會因為找不到地方立足,而不得不走啊!”
秦二世聽了大笑,就終止了自己的漆城工程。
用激將法,需要引導
激將法是論辯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它是有意識地使用刺激性的語言,以激發對方的自尊心,使其振奮,或者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故意激怒對方。但是,這種刺激不是簡單地諷刺、挖苦,而是有意地讓對方的思維能夠按照你希望的路線發展。
通常使用激將法不是從正麵勸導對方,而是由反麵來激勵或刺激對方,使對方改變原有狀態,放棄原先觀點。因此,當我們使用激將法時,要特別注意在“刺激”中必須加以“引導”,將對方的情緒引導至事先規劃的情況,以達到最後的目的。
激將法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各式各樣的具體形式。譬如直激法,也就是直接地貶低、刺激、羞辱或激怒對方,以使對方承受不住,從而達到預期目的。另外,我們也可以采用含蓄的間接激勵法,有意識地褒揚第三者,以貶低我們的談話對象,從而激發其決心。
此外,使用激將法時,還要視對象個性、環境以及條件等因素因地製宜,千萬不能濫用。同時,運用時要掌握好分寸,不能過急或過緩。過急就是欲速則不達,效果適得其反;反之,過緩則對方無動於衷,無法喚起對方的自尊心,達不到激將的目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敗袁紹軍隊,占領青州、冀州、幽州、並州,控製了北方,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一股力量。
建安十三年夏曆九月,曹操率兵大舉南征,誌在荊州。當時,荊州刺史劉表剛死,由其次子劉琮繼位。由於劉琮畏懼曹軍勢力龐大,所以不戰而降。而這時正寄身在荊州新野縣的劉備等人,聽說劉琮投降,急忙率領軍民逃離荊州。不料曹操派兵一路追擊,先在當陽、長阪大破劉備,並乘勢占領江陵。劉備逃到夏口,曹操準備從江陵順江東下,一舉消滅劉備殘軍,乘勢攻取孫權統治的東吳。
此時,劉備唯一的方法,就是設法與正在觀望的孫權聯手抗曹。於是,劉備命軍師諸葛亮前往東吳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