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猜疑
東漢末年,司徒王允以做生日設宴為名,秘密和朝臣商議,安排曹操前去刺殺專權的董卓。第二天,曹操佩帶寶刀前去丞相府,徑自來到小閣,隻見董卓坐在床上,呂布侍立在旁。聊了一會兒,呂布出去了,曹操看到時機已到,急忙把寶刀從腰際抽出,正待要殺,不想董卓在床上穿衣鏡內看見曹操在背後動刀,急忙轉身道:“你要幹什麼?”這時,呂布已經往回趕,快到小閣樓了。曹操急中生智,雙手捧著刀跪在床前道:“我有寶刀一把,今天獻與丞相,以報答您的恩德。”
董卓接過一看,隻見它長約一尺有餘,刀背用七種顏色的寶石嵌入做裝飾,既鋒利又珍貴,果然是一把世間罕見的寶刀。董卓高興地收下,交給呂布保管,曹操便把刀鞘也解下交出,然後急匆匆告辭而去。因為他知道久留此地,必然會露出破綻,招來殺身之禍。
擺脫困境
模糊應對的妙用在於其答所不能答,在進退兩難的窘境中得以進退自如。
南齊時,有個書法家王僧虔,是晉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行書楷書繼承祖法,造詣頗深。當時,南齊太祖蕭道成也擅長書法,而且自命不凡,不樂意自己的書法遜於臣子。一天,蕭道成提出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寫畢,蕭道成傲然問王僧虔說:“你評一評,咱倆誰第一,誰第二?”王僧虔既不願貶低自己,又不願得罪皇帝,略思片刻後說:“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蕭道成聽了這番語義不明確的模糊話,隻好一笑了之。
模糊應對就是這樣,它在應對刁難時,令人捉摸不透說者話語中的真正內涵。它總是給人似是而非,霧裏看花的印象。同時由於模糊,使得語言具有伸縮性、變通性,當遇到在一定條件下很難解決的問題時,變不可能為可能,使不可容的問題變得相容和一致。
掙脫糾纏
德國作曲家翰內斯·勃拉姆斯參加一個晚會。不曾想,晚會上他遭到一群女人的包圍,他邊禮貌地應付,邊想解脫的辦法。忽然他心生一計,點燃了一支粗大的雪茄。不多久,他與那群女人便被一團團淡紫色的煙霧包圍了。很快,有幾個女人咳嗽起來,勃拉姆斯照樣泰然地抽他的雪茄。終於有人忍不住了,對勃拉姆斯說:“先生,你不該在女人麵前抽煙啊!”“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該沒有祥雲!”勃拉姆斯微笑著回答。包圍他的女人們隻得散開去。就這樣,勃拉姆斯用模糊的語言使自己從無奈的糾纏中解脫了出來。
留有餘地
避開實質性的問題,故意用模棱兩可的語言做出具有彈性的回答,既無懈可擊,又為以後說話辦事留有餘地。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在漢城舉行,第二批中國奧運代表到達漢城時,記者紛紛問帶隊的李夢華:“中國能拿幾塊金牌?”“中國能超過朝鮮嗎?”李夢華答道:“10月2日以後,你們肯定能知道。”記者又問:“中國的新華社曾預測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認為客觀嗎?”李夢華回答得很巧妙:“中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記者怎麼想,就可以怎麼寫。”賽場風雲突變,誰也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李夢華的模糊回答留有餘地。
保護隱私
一次,我國一位領導人在印度總統府舉行記者招待會。會上有位女記者問他:“您已是62歲的老人,看上去氣色卻異常好,您如何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是否經常運動,或者有特別飲食?”
這位領導回答說:“謝謝你,我是一個東方人,我是按東方人生活方式生活的。”
顯然,這位領導必須回答這個記者的刁難提問,但又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自己的飲食起居規律告訴對方,於是用模糊語言進行回答,保護了隱私。
平息爭議
模糊應對,體現出急智。情急生智,往往有妙招。著名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與英格蘭球隊相遇時,踢進了一粒頗有爭議的“問題球”。
當記者問馬拉多納,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機敏地回答:“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頭球有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這個回答頗有心計,如果他直言不諱地承認是手球,那麼對裁判的有效判決無疑是“恩將仇報”。但如拒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而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於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人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風度,又在規則上維護了裁判的權威。
巧妙地轉換話題
與人交談,有時難免遇到一些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或一些尷尬的場麵,這時就需要轉換話題,擺脫不利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