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手勢的特點
手勢有如下3個特點:
能代筆描繪形象。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手表示物體的大小、高矮、長短等。戲劇中手勢更多,開門、關門、騎馬、上車,都可以通過手勢表現出來。
能傳達強烈的感情。
手勢可以表示強調,如歡樂時手舞足蹈;憤怒時緊握拳頭;懊悔時拍腿頓足;勇敢時拍胸而應;痛苦時捶胸頓足;失望時雙手捂臉。有的手勢令人遠遠地感到他的熱情和歡喜;有的手勢卻輕率得像個阿飛;有的手勢漫不經心;有的手勢使人覺得洋洋自得;有的手勢告訴你他非常非常之忙,正要趕著辦一件緊急的事情;有的手勢又告訴你他有要緊的事情要向你談,請你等一等。
能指示方位或借代事物。
問路時,人們常用手指指示方向;在人群中尋找某人時亦用手指點。另外,手勢可代替數目,中國人吃酒劃拳的手勢就是以指代數。
(4)手勢表達的方式
說話時,人們用手勢來表達態度的方式主要有:用手遮住額頭,表示害羞、困惑、為難;用手搔頭,表示尷尬、為難、不好意思;雙手相搓,說明陷入為難或急躁狀態之中;雙手攤開,表示真誠、坦然或無可奈何;雙手叉腰,說明對方在挑戰、示威或感到自豪;雙手插在口袋裏,表明內心緊張,對將要發生的事沒有把握;雙手抱在胸前,表明胸有成竹,對將要發生的事有思想準備;交談中用手指做小幅度的動作,表明其對提議不感興趣、不耐煩或持反對態度。
心情處於焦慮不安時,一些人習慣將一隻手放在桌上或沙發扶手上,不停地輕彈手指;一些人則習慣用手指搓撚紙條或煙蒂;有些年輕女性則喜歡用手絞手絹。麵臨某一選擇而處於猶豫不決或不知所措的心理狀態時,一些人會不知不覺地用手搔脖子;一些人則會用手搔後腦勺。當人們對某件事情充滿渴望和期待的心理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摩拳擦掌。
手勢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如在表示親密時熱情握手;分別時揮手相向;熟人見麵招手示意;緊握拳頭表示信心和力量;擺手則是謝絕;學生舉手發言是禮貌之舉;勝利時則拍手歡呼等等。
(5)握手技巧
握手在現代社交中非常普遍,除了,傳統的表示友好和親近外,還表示見麵時的寒暄,告辭時的道別,以及對他人的感謝或祝賀、慰問等等。握手不僅是中國人最為常用的一種見麵禮和告別禮,而且在涉外交往中也普遍適用。
握手的感覺比一般禮節性要求的內容更豐富、細膩。緊緊相握、用力較重是熱情誠懇,或有所期待的表示;力度均勻適中,說明情緒穩定。握手既輕且時間短,認為是冷淡不熱情的表示;握手時拇指向下彎,又不把另外四指伸直,則說明不願讓對方完全握住自己的手,是對對方的一種藐視。用兩隻手握住對方的一隻手,並左右輕輕搖動,是熱情、歡迎、感激的表現;反之,剛觸到對方的手掌便立即放開,是冷淡和不願合作的反映。
握手時手指微向內曲,掌心稍呈凹陷,是誠懇、親切的表示。握手之時,掌心朝下顯得傲慢,掌心朝上則顯得謙恭,而伸出雙手去捧接對方的手那更是謙恭備至了。
握手時還要講究先後次序。握手次序要依據雙方所處的社會地位、身份、性別和各種條件來確定。一般來說,長輩在先,上司在先,主人在先,女士在先。客人、男士、下級、晚輩,應該先問候對方,見對方伸出手後,立即與之相握。在上級、長輩麵前不可貿然伸手。如果對方人多,應該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先女士,後男士。
握手還可以表示感謝、祝賀、鼓勵、慰問之意。矛盾和解了,有時也多習慣以握手為禮。
委婉拒絕
拒絕別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有一位教授說:“求人辦事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求你辦事,你又不得不拒絕的時候,也是叫人頭痛萬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我們也不希望給別人帶來不愉快,所以也就很難說出拒絕別人的話。”
簡單地說“不”,不叫拒絕,拒絕是要講究技巧的:既要拒絕對方的不適當的要求,又不能傷害對方的自尊,同時又不能損害彼此的正常關係,因此說,拒絕別人並不是容易的事。
怎樣才能既拒絕別人又不得罪他、不惡化相互關係呢?
幽默詼諧式
羅斯福還沒有當選美國總統時,曾在海軍擔任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