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丘吉爾
(一)
1942年1月15日,丘吉爾乘波音客機飛往百慕大,準備從那裏換乘輪船返回英國。結果剛到百慕大,丘吉爾就接到報告,稱英國東地中海艦隊遭遇德、意海空軍的襲擊,損失殆盡。丘吉爾大吃一驚,隨即憂心如焚。
為了增強英軍抵抗德、意法西斯的信心,丘吉爾突然心血來潮決定乘坐飛機一直飛渡大西洋。雖然丘吉爾早年學會了駕駛飛機,也曾經曆過多次危險,但他現在畢竟已是快70歲的老人了,還患有高血壓、心髒病。在德、意法西斯在大西洋上肆虐之時,丘吉爾乘坐飛機飛越大西洋需要巨大的勇氣。但為了鼓舞士氣,丘吉爾顧不上那麼多,結果他有驚無險地回到英國,甚至還比原定原時間早了一個星期。
回國後,丘吉爾立即發現,社會輿論對戰時內閣十分不利。由於東地中海艦隊的慘敗,一種令人窒息的消息情緒籠罩了整個英倫三島。為鼓舞民眾的鬥誌,提高他們對戰時內閣的信任,丘吉爾決定在下議院舉行一場辯論。
1月27日,辯論開始了。作為首相,丘吉爾首先在會上作了發言。他強調,雖然德、意法西斯的戰鬥力十分強勁,尤其是隆美爾指揮的德國非洲裝甲集團軍戰無不勝,但他們並不是不可戰勝的。東地中海地區的戰鬥中,隆美爾的部隊也遭受到極其慘重的損失。不過,丘吉爾也坦率地稱讚隆美爾道:
“他是一位極其果敢而機智的敵人……若撇開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不談,我可以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隨後,丘吉爾談到了對蘇援助,談到了他的華盛頓之行在政治和軍事所取得的成果。最後,他以退為進地談到了英國麵臨的困難和他應負的責任。他說:
“我就是議會和全國應該責備的人,因為我為它們服務得不夠好。雖然發生了過去的錯誤,而且今後還會發生,但我若得不到他們的信任和誠心誠意的幫助,我也無法有效地為他們服務。”
丘吉爾這篇坦率的演說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議員們紛紛對戰時內閣投了信任票。結果,丘吉爾的戰時內閣以464票對1票的比數贏得了下議院高度一致的擁護。
然而,由於盟國巨大的經濟和人力潛力暫時還沒有轉化為戰鬥力,英、美、蘇德國的軍隊在前線依然處於劣勢。英軍在北非遭到了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新一輪的攻勢;新加坡的6萬多駐軍也於2月15日向日軍繳械投降;在北大西洋中,德國潛艇仍活躍異常,英國的商船損失慘重,僅1942年頭兩個月就被擊沉52艘。
英軍在前線的一係列慘敗嚴重影響了丘吉爾和他的戰時內閣在民眾中的威望。為了安撫社會輿論的不滿,丘吉爾對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但這並未扭轉戰爭的形勢,英軍遭到慘敗的消息依然不斷從前線傳來。3月初,日軍攻陷了緬甸的首都仰光。在中國遠征軍的援助下,駐緬英軍才在哈羅德·亞曆山大將軍的指揮下順利撤往印度邊境地區。
此時,蘇聯紅軍也麵臨著強大的壓力。蘇德戰場是抵抗法西斯侵略最主要的戰場,蘇聯紅軍牽製著德軍的主力部隊。為減輕蘇聯紅軍的壓力,斯大林和羅斯福不斷催促丘吉爾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2年春,羅斯福總統派美軍總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和總統顧問哈裏·霍普金斯攜帶一份名為《兩歐作戰計劃》的備忘錄前往倫敦,與英國政府討論落實計劃的問題。
4月3日,羅斯福總統寫信給丘吉爾說:
“哈裏和喬治·馬歇爾所要告訴你的一切,均是我由衷之言。你我兩國人民要求開辟一個戰場,以便卸下俄國人肩上的壓力。兩國人民很有智慧,完全能夠看到俄國人今天所殺死的德國人和所摧毀的裝備比你我兩國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即使還沒得到全盤的成功,這畢竟是一個巨大的收獲。所以,我們必須實現這個計劃。隻有這樣,敘利亞和埃及才能轉為安全。縱使德國人發現了我們的計劃,也毫不足懼。”
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英國,與丘吉爾政府就1942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進行了磋商。丘吉爾在原則上讚成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但他同時認為,“保衛印度和中東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所承擔的大英帝國的首要義務是保衛印度不受日本的侵略”。同時,丘吉爾還認為,與其在歐洲大陸作戰,倒不如進攻北非或解放挪威北部。
由於在具體看法上存在分歧,丘吉爾在與莫洛托夫的會談中表現得十分慎重,始終未就美、英軍隊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作正麵回答。鑒於莫洛托夫還將訪問華盛頓,丘吉爾建議他返回時再經倫敦,屆時他將根據華盛頓關於第二戰場問題的討論情況再對此給予具體回答。
(二)
莫洛托夫出訪華盛頓期間,蘇德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蘇聯紅軍不但頂住了德軍瘋狂的夏季攻勢,還迫使希特勒將作戰計劃推遲了一個月之久,但蘇聯紅軍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丘吉爾擔心斯大林得不到美、英兩國的幫助無法擊潰德軍,從而單獨與希特勒媾和。因此,當莫洛托夫從華盛頓返回倫敦時,丘吉爾同意了開辟第二戰場的作戰計劃。
不過,丘吉爾依然十分審慎。在致蘇聯政府的《備忘錄》中,他寫道:
“我們正在為1942年8月或9月登陸一事進行準備……事前很難預料到時候能否具備實現登陸的條件,因此我們在這方麵無法作出許諾。但是,如果條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話,我們將毫不猶豫地實施計劃。”
一般認為,丘吉爾這種審慎的態度是為了英國的國家利益而“玩弄外交手腕”。對英國人來說,北非和挪威北部戰場才是主要戰場,兩地對英國的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要比歐洲大陸重要得多。不過,丘吉爾解釋說,雖然蘇、美、英有共同的願望,但在美、英兩軍合作的具體細節上仍有待考慮,尤其在英、美軍事當局都沒有能力準備這項計劃之時更應該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