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物質和財富,對於金錢,隻要使我們能吃飽肚子、有水喝、有衣服取暖,再加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足矣。現代人大都過著奢侈的生活卻不自覺。兩套以上的替換衣服可以算是奢侈,擁有一幢房子也是奢侈,一台電視機是奢侈品,一輛車也是奢侈品。很多人會大聲疾呼這些都是必需品,但它們並不是必需品,如果它們是,在還沒有這些東西出現的古代,人們是不是無法生活了,至少也是無法快樂。顯而易見,事實並不是這樣。
當然,這並不是要每個人的思想都必須有180度的大轉彎,隻維持最起碼的需求,更不是要人們都去當清教徒、苦行僧。我自己在過去幾年來也時常收入低微,生活裏還是保持著某些奢侈享受,而且不願放棄。重點是在於,一般人至少可以減少一些花費。許多奢侈品其實沒有任何意義,隻能帶給人們虛偽的自我膨脹。招搖闊綽地展示奢華和富有是一種淺薄的手段,想要借著炫人的財富——大房子、移動電話、豪華轎車以及最先進的音響——在別人麵前,尤其是比較沒有錢的人麵前,證明自己高人一等,這種行為顯示出缺乏自尊和內在素質。
人們那種追求金錢、炫耀金錢的虛榮心態實在該改一改了,瘋狂地攫取金錢,買一些隻能說是垃圾的東西,目的就是展現給別人看,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價值,而實際上卻失去了生命中更為寶貴的東西:本質、自尊以及真實的生活。
住在阿巴達鎖鎮阿巴達街的莫瑞德夫婦,有兩個小女兒,他們是一個真正經濟獨立但並不富裕的家庭。他們靠著一份差不多隻有一般家庭一半的收入,就能過著很好的生活。莫瑞德夫婦都是隻受過專業訓練的學校老師,如果他們想,一年加起來可以掙10多萬美元,可是隻有丈夫布蘭特在工作,而且是一份半職的工作,他們一家四口,一年隻用不到3萬美元就過得很舒服,因為他們學會了聰明地花錢,所以能夠達到經濟獨立。莫瑞德一家過去10年來都過著簡單的生活,他們說這種生活一點都不難過,他們覺得自己很好,因為他們對環保盡了一份力量。事實上,他們的哲學已經變成了“少就是多”。他們的收入雖然比一般人低,但卻買到了一個珍貴的東西,很多收入比他們高上10倍的人卻還買不起這個東西。這個珍貴的東西就是大量的休閑時間,他們可以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項統計表明,隻要稍微謹慎一點用錢,大多數人都能減少可觀的花費,人們如果能充分運用創造力和機智,不花什麼錢,都可以過上逍遙快活的生活。
可喜的是,現在已有一部分人逐漸認識到了他們內在的真正價值,開始尋求平穩的生活步調和較少的物質享受。
要實現經濟上的獨立,不再為捉襟見肘的經濟困境而犯愁,我們就應該做好財政上的預算,量入而出。
預算並不是一件束縛行動的緊身衣,也不是毫無目的地把花用掉的每一分錢都做個記錄。預算是一張藍圖、一個經過計劃的方法,用以幫助你從你的收入中得到更大的好處。正確的預算方式,將會告訴你如何達成目標一自己的家、你家小孩子們的大學教育費用、你老年的保險金、你夢想中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