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目標決定人生(3)(1 / 3)

“我搬運過貨物,記錄過信息,製作過地毯,還寫過詩”,這是倫敦一個在這些領域都表現平平的人寫下的話,他讓人想起了巴黎的一位科納德先生,他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懂一點會計業務,通一點植物學,還會炸薯條”。

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別不在於一個人做了多少工作,而在於他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在失敗者當中,相當多的人所付出的努力本來足以取得顯赫的成就;但是,他們的含辛茹苦就像邊建設邊破壞一樣,最後的結果仍然是支離破碎的一堆。他們沒有適應環境,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轉化成潛在的機會。他們也沒有能夠把小的失敗轉化為大的成功契機。他們能力不可謂不夠,時間不可謂不多——這些是成功的經緯線條,但是,他們用力推來推去的卻是個空無一物的紡織機,真正的生活之網上一根線都沒有掛上。

如果你詢問其中一個人,他的生活目標和理想是什麼,他會回答你:“我還不大清楚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但是,我確信勤奮是成功的關鍵,我決心一生勤勤懇懇地努力工作。我想我總會得到些什麼的。”

有些人的目標用籠統的詞句表達,比如說:“當一名成功的醫師。”有的則比較具體,如:“要發明能有效治療胃痛或頭痛的藥物。”廣泛的事業目標也有用,因為它們有整體的觀點,可以解放想象力,幫助我們探究所有可能的選擇。但是,廣泛的目標卻不能使我們確定自己所要做的是什麼。由於這個緣故,我們需要具體的事業目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心像,並以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心像為滿足。對此,‘史蒂芬·柯維博士建議說:“你必須先確定自己的目標,讓思想為你繪製一幅最好的事業心像,使它栩栩如生。然後,運用想象力使它和你形影不離,同起共坐,並且同心協力,達到前途。”

為什麼要擁有一個具體事業的目標心像呢?

因為有了具體的理想之像,你就不再孤獨和寂寞。彼此心靈相通,可以互相關心鼓勵,切磋討論,創立事業,培養品性。

事實上,在發展個人事業的過程中,具體目標與你個人是一合二、二合一,渾然一體的。所以,首先你必須充實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發展起高尚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從而擬定自己的理想人生。但是,隻有理想,隻有所謂的具體事業目標是不夠的,你必須采取切實的行動。不過,潛意識已把具體的事業目標化成心像,閃動在你眼前,提醒你、督促你繼續未做的工作。通過緊密的合作,直到目標變成現實。

“永遠不要抱著投機的態度來學習,”沃特斯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這種學習態度隻能導致一無所獲。首先要給自己製訂一個計劃,確定一個奮鬥目標,然後腳踏實地地為之努力;把你所有精力和才幹都用在上麵,這樣你就離成功不遠了。我所說的投機的學習態度,是指那種由於認為所學的東西未來某個時候可能會帶來好處而毫無方向地進行學習的態度。”

你大概玩過這樣的遊戲吧!

在夏天最炎熱的某一天,把放大鏡拿出放在報紙上,中間隔一小段距離。很快你就會發現,如果放大鏡是移動的話,你永遠也無法點燃報紙。但是,如果放大鏡不動,你把焦點對準報紙,很快你就能利用太陽的威力,把報紙點燃。

化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把一英畝草地所具有的全部能量聚集在蒸汽機的活塞杆上,那麼它所產生的動力足以推動世界上所有的磨粉機和蒸汽機。但是,因為這種能量是分散存在的,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它基本上毫無價值可言。這也說明,能量一旦聚焦於一點,將會產生多麼大的動力。

伊格·勞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時涉獵多個領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領域內都付出努力,我們就難免會分散精力,阻礙進步,最終一無所成。聖·裏奧納多在一次給一名爵士的信中談到他的學習方法,並解釋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說:“開始學法律時,我決心吸收每一點有用的知識,並使之同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沒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絕不會開始學習另一件事情。”

耶魯的教授喬治·戴維森就是靠專注才取得了成功。

喬治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這些英雄那樣能改變世界,服務於全人類。不過,要實現他的目標,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隻有在美國才能得到他需要的教育。

要命的是,他身無分文,沒辦法支付路費,而到美國足有1萬公裏的距離。而且,他根本不知要上什麼學校,也不知道會被什麼學校招收。

但喬治還是出發了。他必須踏上征途。他徒步從他的家鄉尼亞薩蘭的村莊向北穿過東非荒原到達開羅,在那兒他可以乘船到美國,開始他的大學教育。他一心隻想著一定要踏上那片可以幫助他把握自己命運的土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度外。

在崎嶇的非洲大地上,艱難跋涉了整整五天以後,喬治僅僅前進了25英裏。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無分文。要想繼續完成後麵的幾千英裏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喬治清楚地知道回頭就是放棄,就是重新回到貧窮和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