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是中國藝術電影元年?(1)(1 / 1)

行業觀察

2014年2月,《白日焰火》在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金熊獎後,其片方曾不止一次向媒體記者打招呼:“千萬別說我們是文藝片!”

在中國市場上,說一部電影是“文藝片”基本上就等於在票房方麵判了它的“死刑”,《白日焰火》片方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可事情總有改變的時候:2014年,張藝謀、陳凱歌、許鞍華、關錦鵬、侯孝賢等大師級導演紛紛推出新作,這些新作雖然不缺商業賣點,但藝術性也普遍較高。另一邊,中國的銀幕總數即將突破20000大關,加上中國電影集團正在籌建藝術院線;可以說,2014年或將成為中國“文藝片崛起元年”。

業界認為,一旦文藝片全線崛起,中國電影將進一步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定義之爭:到底什麼樣的影片算文藝片?

在筆者近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但凡談到文藝片和商業片的區分,不管是張藝謀、陳凱歌等老牌名導,還是寧浩、徐崢等後起之秀,給出的答案都驚人的一致: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並沒有明顯界限。

事實也確實如此,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並沒有一個絕對標準或固定界限,好的文藝片往往不缺商業賣點,比如《觀音山》、《桃姐》等;同時,好的商業片也往往兼具藝術性,如《色戒》、《投名狀》、《中國合夥人》等。

也正因為模淩兩可,百度百科對“文藝片”概念的解釋為:“一個介於商業類型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的影片類聚,它泛指製片態度嚴肅,主體表現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敘事表現遵從大眾化形式,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個人特色和風格特征的一類影片。”

而按照筆者的理解,所謂“文藝片”,就是“不以滿足觀眾視覺需求為第一目的、深層次探討人性、人生或內心的影片”,如《活著》、《霸王別姬》、《太陽照常升起》等,都是比較典型的文藝片,當然這些影片同時也兼具商業性。

所謂的“商業片”也叫“爆米花電影”——就是觀眾可以不動腦子、一邊看一邊吃爆米花,它以“觀賞效果”為直接目的——首先要滿足的是觀眾的視覺需求或獵奇心理,如《英雄》、《泰囧》、《西遊-降魔篇》等就是典型的商業片,同時它們也兼具藝術性。也正因為如此,商業片往往含有一些固定元素,如動作、場麵、愛情、懸疑、搞笑等等。

因此說到最後,我們將某個電影定義為“文藝片”或“商業片”,指的往往是其傾向性而非絕對的劃分:偏向於文藝就是“文藝片”,偏向於商業就是商業片,兩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曆史探秘:文藝片最高票房1億多市場難認可

《白日焰火》片方之所以如此擔心外界將其定義為“文藝片”,正是因為從曆史表現來看,在中國市場上說一部電影是“文藝片”,基本上就等於在票房方麵判了它的“死刑”。

過於久遠的影片自不用說,如《芙蓉鎮》、《活著》、《霸王別姬》等,盡管經典,但由於時代原因,它們並沒有獲得太高的票房回報。單看最近10來年的文藝片,市場回報最高的當數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1.44億已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白鹿原》、《二次曝光》、《觀音山》、《桃姐》等片獲得5000萬以上的票房,也算是鳳毛麟角。

大量藝術性較強的影片,票房都隻有幾百萬甚至更低,基本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如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曾獲得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賈樟柯的《三俠好人》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但票房均隻有一兩百萬,片方最終能分到手的隻有幾十萬,被說製作成本了,基本上連宣發費都撈不回來。賈樟柯的《三俠好人》尤其典型,2006年底上映時曾與張藝謀執導的商業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撞個正著,兩部影片的片方還因此打起了口水仗。《三峽好人》雖然口碑上佳,最終卻慘敗收場——不足200萬,相比之下《滿城盡帶黃金甲》國內票房接近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