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於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
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製",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諡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也使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於一人之手。
雖說此時漢室衰微,群雄並起,但是大汗正統的皇帝劉協依然自稱朕,他下的詔便是聖旨,蓋上了玉璽便是正規的命令,雖說天下諸侯認同的沒有幾個,但是聖旨上的任命卻占據了道義的名分。
此時,在葉縣的一處民宅中,郭奕滿臉愁容的左手平舉著一份聖旨,右手平舉著曹操的手書,他感覺兩手捧得仿佛是兩座山,一個不平衡,便會有一座山倒塌下來,砸死自己。
剛剛,曹操派遣自己的親衛給了帶來郭奕一封手書,大意是征召郭奕為軍師祭酒屬,郭奕初聽到這個任命不由得一愣,自曹操迎天子遷都許昌後,大汗的朝堂便分為兩部——內朝、外朝。
所謂內朝便是漢朝天子劉協的朝廷,大司馬、禦史大夫、三公、太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大農令、大司農、少府等等凡是食朝廷俸祿、一定品級以上的大佬都會去參加,不過內朝早已淪落為形式的過場,曹操把持朝堂政事,內朝的朝會的內容除了正常的封賞之外,別的根本都是不疼不癢的事情。
而外朝則是曹操主導的議會,參會的人員都是曹操的幕僚或是曹操帳下的將軍,外朝會決定出曹軍的主要軍事動向、人事任免、政治議題等等重要的事情,一旦決定出,大部分事情隻要有曹操一紙手書便可生效,其餘的不過在轉到內朝,蓋上天子印璽便可。
可以說整個漢朝的朝堂除了蓋印璽的作用,其餘的早已成了空架子,當然也有例外,劉備麵見天子時,天子親口認其為皇叔;關羽曾經參加過內朝朝會,天子親口冊封漢壽亭侯,不過這在曹操看來都是無傷大雅的事情,隻有名分,沒有實際好處。
郭奕被曹操征為軍師祭酒屬,便是曹操外朝自己任命的官名,也就是說郭奕從此聽調與他的父親郭嘉(軍師祭酒)調遣,以後一旦曹操有事,他便要去曹操的司空府去報道,但是並不享受大漢朝的俸祿,因為他的官職在內朝不屬於正職。
若僅是如此,郭奕便不會頭大如山,讓幾人意外的是,曹操的親衛前腳剛走,大廳裏上便來了一個小黃門,聖旨一開,大意是任命郭奕為潁川郡農監長。
農監長負責監督官田耕作,在漢朝每個郡國都會設置,不過此時漢朝隻剩了個空殼子,所謂的官田早已被各地的諸侯、貴族侵占,而潁川所謂的官田主要是曹操設置的幾處屯田地點。
郭奕前番奉上了他師父李奕的細耕、複耕之法,想來是朝廷感覺專業的事情應由專業人士去做,所以郭奕很榮幸的成了種田之官。
隻是其中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內朝的聖旨不經外朝的同意根本就出不了許昌城,但是曹操既然征調郭奕為軍師祭酒屬,卻又同意朝廷的任命,這便令郭奕百思不得其解。
況且一郡的農監長根本就算不得台麵上的官員,由當地的太守任命即可,而針對郭奕,朝廷卻大費周折的下了一道聖旨,充滿了詭異的味道。
當小黃門下完聖旨走了之後,就連夏侯惇這粗人都覺出裏麵不同的味道來,不知曹操到底是何意。
不過對於曹操的任命,幾人還沒有好到可以私下毫不顧忌議論的地步,夏侯惇更是不方便和郭奕說些什麼,向郭奕恭賀了一番,拍拍屁股便找手下磨礪自己的武功去了。
於禁雖然幾日來和郭奕相處不錯,不過他並不具備政治的敏感性,沉吟了一會,也沒有說出什麼有用的話,夏侯惇離開不一會,他也借口離開。
剩下的李典雖然有心幫助郭奕,不過他始終未弄明白曹操到底是何意,猜測了幾個方向,但是顯然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最後向郭奕說了句“有什麼困難可以直接來找我。”留下一句承諾之後,不明所以的悻悻離開。
三人離開後,便隻有龐統和郭奕在一室,沒了顧忌,龐統一把拿過郭奕手中的聖旨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嘖嘖,小奕,皇帝的聖旨啊!我老龐還是第一次見,要不這份給我得了,等我回到荊州就裱起來,到時放個幾百年,說不定後代還能賣個大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