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聯合國”裏話聯合國(1 / 2)

“小聯合國”裏話聯合國

泛讀地帶

作者:胡芳欣

6月27日,“聯合國70年:作用與未來——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被譽為“小聯合國”的北京語言大學舉辦,來自政界、學界的近70位代表與會,共同探討聯合國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聯合國的改革與未來、中國的聯合國外交等議題,為中國多邊外交出謀獻策。

戰火中誕生的聯合國

1941年8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秘密會晤後發表的《大西洋憲章》可以說是之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迅速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成為愛好和平國家迫切的戰略需要。美國政府於1941年12月~1942年1月的美英阿卡迪亞會議期間起草了一份反法西斯的各國聯合宣言草案,經過與英蘇兩國政府磋商及再修改後,以急電發給各同盟國政府,得到積極響應。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此後又有不少國家陸續簽字。經過敦巴頓橡樹園會議通過了籌建新國際組織的建議案,以及舊金山會議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6月26日簽字),1945年10月24日,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宣告成立,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聯合國日”。

可以說,沒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就沒有聯合國的誕生;而聯合國成立的使命就是為了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重演。正如亞歐會議高官、前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張小康大使在主旨演講中所言,聯合國的創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成果,構成了戰後國際秩序的核心,明確了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維護人權的共同目標,確立了以聯合國安理會為核心的集體安全機製,取代了軍事同盟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並在有效管控局部衝突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實倒逼,不進則退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在致辭中說,隨著國際政治權力結構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結構的變化,重塑國際新秩序以及戰爭與和平的重大問題再次被擺在人類麵前。如何走出安全困境,需要各國的通力合作和全新的共贏思維;日益緊迫的全球性問題呼喚著有效的全球治理。

張小康大使也認為,當前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新機遇、新挑戰的世界,處在秩序發生重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出現重大變化的時刻,嚴格踐行《聯合國憲章》依然重要。聯合國的作用隻能加強而不能削弱,聯合國的權威隻能維護而不能損害。

在下午的分組討論會上,有學者指出,聯合國在處理國際熱點地區的安全事務上表現乏力,敘利亞危機長期化,烏克蘭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且演變為大國博弈,使得聯合國的維安作用表現不彰。學者們指出,聯合國需要通過自身改革,進一步提升其在維護國際安全方麵的能力。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常務副所長劉建飛教授認為,冷戰的結束本來應為聯合國作用的加強提供契機,但卻由於美國的強權主義政策而未能實現。中國的立場是支持安理會改革並增強其權威,主張聯合國全方位循序漸進的改革,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文榮先生呼籲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進一步加強自身改革,讓聯合國強大起來,“聯合國有句口號叫‘聯合國強大,世界繁榮’。”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小明認為,國際製度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自然形成的製度,另一類是人為建立的製度,存在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未來可能會消失。雖然前者的作用更大,但也不排除未來人為製度發揮更重要作用的可能。二戰結束以後,聯合國是維持國際秩序的人為製度之一,它的作用在加大,但迄今為止還未能成為核心支柱。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秦治來教授認為,在當今時代,絕對的安全已經不複存在,從綜合層次、立體角度看,大國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同時,也要考慮一下中小國家的安全。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周琪教授認為,美國對聯合國的態度對聯合國的改革進程有很大程度的影響,而美國主要關注兩點——聯合國管理體製的改革和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對於後者,美國一貫堅持效率原則,盡可能限製安理會成員數量,提出必須是大國且是強國才可以入常。

中國在聯合國的角色日趨引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