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類生活於非正常社會環境的兒童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人們可能認為教他們比教“兒童之家”的貧困兒童,或墨西拿地震後幸存下來的孤兒容易得多。事實並非如此。
富裕家庭的兒童被奢侈品所包圍,如他們的家庭享有特殊社會地位一樣,似乎享有特權。歐美國一些教師的經驗足以說明這個問題。他們談到了對那些孩子的最初印象,及替他們糾正錯誤時所收到的阻礙。
豪華住宅、花園小徑或鮮豔服裝,對富裕家庭的兒童沒有任何吸引力,貧困家庭的兒童著迷的東西也不能讓他們感興趣,他們隻選擇自己中意的東西。因此,教師時常感到迷茫,信心受挫。貧困家庭的兒童通常會迫不及待地奔向為他們準備的東西,富裕家庭的兒童卻已玩膩了所有精致玩具,他們對此反應淡漠。
美國教師G小姐從華盛頓寫信說:“這些兒童喜歡跟別人爭搶教具。如果我拿某個教具給一個人看時,其他人就扔掉他們手中已有的教具,吵吵嚷嚷的地圍住我;當我對教具解釋完畢時時,他們就爭吵不休。他們並未對各種感官材料真正表現出興趣,他們的注意力從一個教具轉移到另一個教具,沒有片刻的留戀。有一個孩子喜歡走動,他坐著時還不夠用手摸遍提供給他的教具。很多時候,那些孩子的練習毫無目的。他們絲毫不關注值得注意的東西,隻會滿屋子奔跑,碰撞桌子,掀翻椅子,踩在發給他們的教具上。他們在某個主流片刻又迅速跑開,撿起某件教具又隨意扔掉它。”
D小姐從巴黎寫信說:“我必須承認我的經曆令人沮喪。他們從不積極,也沒有耐性。他們對任何事物的專注不會超過一分鍾,常常像一群羊一樣,互相跟來跟去。當一個人拿著某件教具時,其餘人就會想要這件教具。有時,他們甚至會在地板上打滾而把椅子弄翻。”
羅馬一所招收富裕家庭兒童的學校描述:“這些兒童在教學過程中亂搞一通,拒絕接受指導。所以,我們主要關心的事情是紀律。”
G小姐繼續描述她在華盛頓的經曆:“後來紀律情況有所好轉了。若幹天後,這個旋轉粒子星雲群(即不守秩序的兒童)逐漸呈現一種確定的規律。他們開始自我指導了,也慢慢對那些起初被他們當作傻乎乎的玩具而滿不在乎的教具產生了興趣,由此,他們開始作為獨立的人而行動。一旦被某個教具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將不會轉移到另外一個。他們開始懂得關注各自感興趣的東西了。”
當兒童找尋到能激發興趣的某種東西、某個特定教具時,他實際上就贏得了這場戰鬥。這種興趣的產生有時沒有任何預兆。我曾試圖用學校中幾乎所有的教具來激發一個兒童的興趣,卻沒能引起他半點注意。然而有一次,我偶爾給了他紅、藍兩塊寫字板,要他注意這兩種不同的顏色,他立即伸出手來,急迫地等待它們。那堂課裏他辨別了5種顏色。隨後幾天,他拿起了各種教具,慢慢對其他東西也都感興趣了。
有個孩子對被稱為“長度”的最為複雜的教具發生了興趣,漸次擺脫了原先難以長久集中注意力的紊亂狀態。整整一周,他不斷地玩這個教具,學會了數數和做簡單的加法。之後,他開始接觸其他較為簡單的教具,對教育體係中的各種教具都能夠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