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無常師。我們這些平庸之人還有什麼不可以隨處拜人為師呢?由此想到,那些到處炫耀師門,炫耀是某某名牌大學名牌係科畢業的人,說來真是淺薄。聖人沒有師門,沒有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不也照樣成了聖人嗎?考證曆史,許多真正為人類、為民族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還真的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真的像聖人一樣“無常師”呢!?
—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主要是靠自己勤學奮鬥。但是,選擇好良師益友,也是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一環。所以,無論過去和現在,那些善教子女者,都很重視為子女選擇良師益友。
宋代司勳史部即朱鬆,就是從勸學、擇師、選友幾個方麵入手,把兒子朱熹培養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
朱鬆,字喬年,曾進士及第,學識淵博,官至司勳史部郎,為官剛正不阿。朱鬆任官入閩後,經常活動於閩北這一文化中心地帶之間,且交遊廣泛,師從豫章,與李侗為學友,臨死前托孤劉子羽軍,又托學於其好友劉勉之、劉子羽軍、胡憲。朱熹本人行父禮,師從李侗,學術思想有了更大的躍進。
朱熹五歲時,父親就送他去上學讀書,並為兒子作了一篇勸學詩。他在詩中說:如今爸爸送你去讀書,你要讀書明理,打好基礎。家裏沒有什麼厚實的產業,好在還有幾筐殘書,你要晚睡早起,發奮攻讀。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要發奮團強,激流勇進,切記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父親的勉勵下,朱熹廢寢忘食,奮讀勤學,進步很快,他對哲學、理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誌。”
隨著朱熹年齡的增長,親朋往來日益增多,朱鬆經常教導兒子要學會區分益友和損友,要近君子,遠小人,要多結交那些敦厚忠實,能改己過的益友,少和那些諂諛輕簿,傲慢褻狎的損友來往。朱熹遵父之教,首先自己做到誌趣高遠,克己從善。因此,和他來往之人,大都是誌同道合的有識之士。朱熹從這些朋友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這為他事業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朱熹漸漸有了名氣,父親擔心他產生自滿情緒,固步自封,因而,又千方百計地為他尋找有真才實學的教師。一次,朱鬆病危,他把兒子朱熹叫到病床前說:你的學問有所長進,這很好。但要知道你懂得知識還很少,比起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衝,還差得很遠;這三個人學識淵博,是我一生最敬佩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我死了以後,你要真心實意地去拜這三位先生為師。這樣,你的學問還可再提高一步。
在父親的正確教育下,朱熹被後人認為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孔、孟以來傳統儒家思想,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以及張載、邵雍的學說,建立起了龐大的理學思想體係。這一體係博大精深,在中國思想史上罕有其倫。它規模龐大,論證細密,條理清晰,代表了當時民族思維的最高水平。從宋末開始,朱熹思想影響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長達數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十三世紀,朱熹學說先後傳入朝鮮和日本,一度成為兩國的統治思想。稍後,朱熹思想在東南亞地區也產生了深刻影響。近代,朱熹學說傳入歐美。這樣,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內容,朱熹的學說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