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李為入伍 殺出重圍(2 / 3)

他們家在鄉下的大量浮財,千畝良田也被分給了眾多的鄉裏。

但是在城裏的一些房子和店鋪,共產黨的清算工作小組還是留給了他們家,畢竟他的家人也要生活的,而且人口那是相當的眾多,什麼大房的、二房的、三房的......

還有一些什麼你大伯他姨娘家的,老老少少,大大小小,住在一起共有七、八十口的人。

多來都靠李為的爺爺一個人獨力支撐著養活,其他的人都是坐享其成,不思謀生之道。

李為出身於當地的大地主家中,其祖上早在清朝乾隆時就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大商人。在其年輕的時候也曾遊曆祖國大好河山,走南闖北,在商號裏麵做學徒、三掌櫃、二掌櫃等,在曆盡艱險,苦心經商若幹年後,終於掙下一分偌大的家產.

後來在到了這個猶如世外桃源、魚米之鄉的小城後,他就決定在這裏長久的定居了,並置辦了大量的家產田地,又在城裏開了酒樓、錢莊、綢緞店鋪等,一時間也真是風光無限,傳承惠及了數代子子孫孫。

就連李為的爺爺也曾經先後共娶了三房太太,大太太是家裏給安排的,據說其祖上也是進士出身,書香門弟,過門後生有一子。

二太太是一名女學生,因為戰事紛亂,輟學在家,李為的爺爺一次偶遇後,驚為天人,窮追猛打,終於抱得美人歸,了卻了心願,三、五年後分別生下一子一女。

第三房太太乃是李為的爺爺早年間在外做了一件善事,這戶人家的女兒找上門來,執意以身相許,不計名份。李為的爺爺被其感動,又見其女也是春春年華、明豔可人,終於再次自由婚姻,二年後再得一子,真是子孫滿堂,享受齊人之福。

解放後,由於沒有鄉下田園的日常供應,加上城裏店鋪經營不善,從而是不斷的接連倒閉.以往花錢如流水的李家,也陷入了困境。

縱然就是這樣,李家也照常是坐吃山空著,更不要說,時常還有家裏的各路親戚們不斷找上門來,找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從素來急公好義,特別講究情份的李為爺爺手上借出了一筆又一筆大小不等的金額,不到三年的時間,李為的爺爺更是把城裏的深宅大院、沿街的各店鋪,加上祖產等,都是完全正賣了一個精光。

在沒有了生活上的經濟來源,最後李家人隻好是各奔東西,各謀各的生計,真是“各房點燈各房亮了”。而李為的爺爺更在他小時候五歲的時候就撒手離開了人世,去了另一方的世界永享太平寧靜了,為此年幼的李為不知暗中的哭了多少回。

李為的父親母都是老老實實的工人,白擔了一個地主家庭的成份,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對待,誰叫他們出身不好的,所以他們一輩子勤勤懇懇的工作了,可是也一直沒有改變家裏貧窮的生活現狀。

父母卻省吃儉用,讓這個唯一的孩子茁壯成長,經常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一些簡單名理,力所能及的教育他,以後要做一個正直誠信之人。

雖然家中經常是青菜豆腐,過年過節才能有所肉嚐。但在生活裏也有了那麼一種快樂,雖然是苦澀的,但也是幸福的。

1995年,已是國家經濟改革高速發展的時期,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都是欣欣向榮之景。

當然了什麼家庭出身、成份都是神馬浮雲了,再沒有人去追究這些無聊至極的事了,李為一家也終於擺脫了多年以來那心底深處的自卑。

李為在小時侯八歲的時候,曾經意外的救過了一個餓昏了的老人。善良的他從家裏悄悄的拿來了開水和食物,救醒了這個老人,晚間又給老人找來了被褥等安身的東西,並在以後的一個月裏,他每天都在堅持著幫助這個萍水相逢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