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旅遊,潛行於山水與人文之間,兼備著文化和經濟屬性,是人類一種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
從本質上講,旅遊是人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後,對高層次物質、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積極健康的旅遊活動,對旅遊者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豐富閱曆、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等作用明顯。故遊者,貴乎心得。在倉廩盈實、國泰民安的今天,旅遊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在繁忙工作之餘,人們離開喧囂的都市,擺脫嘈雜的環境,暫時拋開一切瑣事,呼朋喚友、扶老攜幼去置身於大自然中,感受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之秀麗風光,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氣,實為人生之樂事。正因為如此,旅遊已日益受到世人的鍾情與青睞。
旅遊消費涉及食、行、住、遊、購、娛等多方麵,旅遊者的各種消費需求,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生產發展的新動力。鄧小平同誌曾指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擊地搞,加快地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68頁)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強、關聯度高、帶動功能多的經濟產業,它以發展快、效益高、前景好而被譽為“朝陽產業”,成為第三產業的龍頭。近半個世紀以來,旅遊業一躍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經濟產業。有專家預測,旅遊業將是21世紀全球範圍內最具活力、發展勢頭強勁的最大產業之一。新興的朝陽產業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前景。今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以及城市化、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將更加崇尚旅遊、熱衷旅遊、參與旅遊。
我們知道,旅遊業是通過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各種娛樂設施來滿足消費者遊覽、觀賞、娛樂需要的新興社會經濟活動。旅遊業的發展以旅遊資源為憑借,而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的載體,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旅遊資源的價值越高,旅遊業也就越容易發展。甘肅具有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這是甘肅旅遊業大發展的優勢所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旅遊資源的逐步開發。甘肅旅遊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全省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及國內外遊客認識和了解甘肅的橋梁與紐帶。旅遊業成為甘肅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作用日趨明顯,在推動全省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世紀。新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甘肅旅遊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曆史機遇。“甘肅大發展,旅遊應先行”是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然而,旅遊資源宣傳滯後、外界形象不鮮明的問題仍然製約著我省旅遊業的更快發展,其主要表現是知名度低,除了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等個別景點在外界有較大影響外,還有許多品位較高的景點並不為大眾所熟知。國內外一些遊客在未來甘肅之前,對甘肅的傳統印象是邊遠荒涼的窮鄉僻壤、飛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古人對甘肅的描寫,如“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等,一方麵對提高甘肅的知名度起了一些作用,另一方麵又產生了一定的負麵影響,為甘肅描繪了一幅荒涼蕭條的景象,使不少遊客望而卻步。這說明甘肅旅遊業尚處於後進狀態,並非是旅遊資源不佳,而是世人對甘肅缺乏真實的了解。
甘肅要在西部大開發中促進旅遊業大發展,實現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產業大省發展的宏偉目標,必須首先積極主動地宣傳甘肅。把一個真實美麗的甘肅介紹給國內外遊客,提升甘肅旅遊業的整體形象,以不斷增強對外吸引力。怎樣加大對外宣傳呢?從甘肅自然景觀、文物古跡、風土人情中選取最能反映甘肅旅遊特色和旅遊資源的精品,采取文化渲染和語言描繪的方法向外推介,藝術而形象地展示隴原的名勝風貌,不失為有效的途徑。在這方麵,由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文史部趙頌堯、關連吉教授策劃並牽頭,區域經濟開發史專業研究生楊偉良和鄧曉斌、王京三同誌編著的《走進甘肅旅遊勝地》一書,為介紹和宣傳甘肅旅遊資源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嚐試。雖然以往描寫甘肅旅遊方麵的書籍很多,但以文化內涵為主線,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按旅遊資源的分類標準,以文物古跡、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各自成篇,在體現文化內涵和旅遊特色為主線的前提下,對我省大部分旅遊資源進行詳盡描述的尚不多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古人不僅把旅遊作為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作為增長知識的手段。在旅遊的經曆中,孔子逐步因禮得仁,將仁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形成了“山水比德”的經典旅遊思想,即“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