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自稱文治武功為古今第一人,在“武功”方麵,乾隆時期也號稱極盛,先後有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回疆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兩次廓爾喀之役,緬甸之役,安南之役等。
乾隆帝對這些戰役都非常重視,親自遴選將帥,批示奏章,每克一敵一城,都要舉行盛大的儀式,祭告宗廟,大賞有功的將士;又在紫禁城建紫光閣,將一些在戰役中有功之臣繪像於其上,賦詩立傳,極盡渲染之能事。
其中對曆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麵的軍事行動,密切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加強了中央集權。
(一)平定西北
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製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並時常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妄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時期,遇上蒙古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1755年,乾隆帝親率大軍,前往西北鎮壓一貫時服時叛的準噶爾部叛亂。由於乾隆準確判明形勢,分兵而進,準噶爾軍紛紛投降。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伊犁,隨後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支持下,將逃往南疆叛亂首領達瓦齊抓獲。乾隆將其押往京城,卻在痛斥其叛亂行徑後,不但赦免其罪行,還封其為親王,並留他在京城居住。此舉得到西北各少數民族擁戴。噶爾丹策零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複叛,清朝政府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準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持續了近七十年。
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帝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讚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一百九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
(二)征討西南
1747年和1766年,乾隆帝先後對大小金川用兵(大金川、小金川),都取得勝利;但是也打得十分艱苦,兩次反叛總共持續了近三十年,貫穿了乾隆統治期的中段。乾隆兩殺主帥,耗銀七千餘萬兩,才壓服了這裏的反對勢力。乾隆帝反對對西藏用兵,堅持以達賴喇嘛管理西藏地區,並派遣軍隊以維持主權。此後清軍曾遠征緬甸和尼泊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宗主國地位。
1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進犯西藏,到處燒殺搶掠,使西藏人民遭受了極大災難。乾隆帝立即派福康安和海蘭察率軍迎擊,並很快將廓爾喀逐出西藏。事後,乾隆帝反思西藏行政體係弊端,遂命福康安與達賴、班禪共同製定西藏善後章程,這就是著名的《欽定西藏章程》。
乾隆帝對西藏的治理是康乾盛世一項主要的內容,它有力地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進步譜寫了動人的樂章。從乾隆治理西藏的做法和特點入手,可為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提供借鑒。《欽定西藏章程》 二十九條協議章程,是西藏曆史發展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有人認為它標誌著清朝對西藏的統治從此“進入全盛時期”。乾隆帝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清廷首次整頓西藏經濟秩序;把西藏地方的財政大權收回,由中央進行監督管理,並實行財政補貼; 實行廣泛的蠲免賦稅政策,減輕西藏人民的負擔。如廢止私用烏拉差役,減輕農牧民的徭役負擔。清除不合理的差稅,減輕邊寨人民的負擔。蠲免曆年積欠賦稅錢稅,撫恤賑濟災民。核查官莊各項定額,限製領主代理人剝削超額地租;改革地方幣製,自鑄西藏銀幣。促進西藏經濟和貿易的繁榮發展;改革對外貿易政策,由駐藏大臣合理管製內外商貿;對貿易實行合理課稅,增加財政收入。注重利用外貿服務西藏民生;改善藏軍的後勤供應,減輕西藏地方的財政負擔。
(三)對越戰爭
1787年,越南爆發西山三兄弟起義,末代黎朝國王出逃,尋求幫助以恢複他在升龍府(今河內)的統治。乾隆帝應允了他的要求並派出大批軍隊幫助他平定起義。1788年,清朝軍隊攻克了升龍府,但幾個月後的春季,便遭到了阮惠及其所部發動的強烈攻勢而再次淪陷。此後的九十年中,對於越南事務和黎王及其家族,清政府隻是作了外交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