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蒼茫每悵然,恩仇一例付雲煙,斷鴻零雁剩殘篇。
莫道萍蹤隨逝水,永存俠影在心田,此中心事倩誰傳。
--調寄《浣溪沙》
《萍蹤俠影錄》一書,開篇就是這一首詩。然後直接切入明朝正統年間,以曆史和人物的結合,打開了武俠的紀元。
在以後的日子裏,提起武俠,你不得不提這一本《萍蹤俠影錄》因為那是武俠的開山之作。
《萍蹤俠影錄》每章將近一萬字,每天都在武俠風報紙上連載,過了三天對這本書的議論,就漸漸多了起來。議論書中的國仇家恨,議論張丹楓和雲蕾曲折的愛情。
《萍蹤俠影錄》作為梁羽生先生的扛鼎之作,一改舊武俠一味複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
書中以張丹楓和雲蕾的愛情為線索,展現了大明朝的人文背景和恩怨情仇,並且第一次把儒生和俠客結合在一起。張丹楓的俠士形象,俠中有文,文中有儒。
可以說張丹楓是第一個被塑造成這種形象的俠客,其人的俠義精神,以及身上所表達的文學士子之情,把武俠天衣無縫的與中國的儒家文化結合在一起。
本來《萍蹤俠影錄》一書,就是梁師已經大成的作品,何況現在的俠客還停留在江湖仇殺,抱得美人歸。小子複仇,學的絕世武功的境界呢!
三四天的時間,書中的情節就開始展露出與以往的俠客不一樣的地方。被一些俠客家所推崇,不少人都開始仿照此書寫起了武俠。
武林風報紙的銷量一直在五十萬左右,當《萍蹤俠影錄》連載到第三章的時候,報紙的銷量就開始了慢慢的往上爬,發到第十章的時候,竟是銷量過了六十萬,可見此書的火爆!
而李子信“武俠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的寫作信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
慢慢的《萍蹤俠影錄》的後麵開始有各種的評論文章。
對於大多數看慣了江湖仇殺、報仇雪恨,鏢師走鏢、意氣之爭打擂台這種狹隘格局的所謂“俠客”《萍蹤俠影錄》所展現的宏大、厚重,波瀾壯闊的畫卷,前所未見,聞所未聞!
李子信好像在還原曆史一般,似乎明朝真的有那麼個張丹楓,有他與雲蕾曲折離奇,而又盈盈一笑,盡把恩仇了的愛情故事!
李子信這幾天幾乎每天都會去劇組轉轉,劇組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驚奇的眼光看他,十六歲的小人,居然寫出那麼波瀾壯闊的,發前人不敢發之言,實在是厲害。
譚春妮看著他的眼神也是越來越崇拜。新認的這個弟弟,不隻是寫的一手好詩,居然寫也這麼厲害,對於寫個一千字的作文都困難的要死的譚春妮來說,寫數十萬字的,那是太~太~太了不起了,簡直是一代神人啊!
譚春妮總感覺李子信的身上,有種很特別的地方,但是具體是什麼,她卻也說不上來,反正,跟李子信在一起,譚春妮感覺很快樂,很舒暢。
這天,劇組外來了不少記者,長槍短炮一大堆。張導也得給記者麵子啊,記者和娛樂圈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你不給人家麵子,人家說你的壞話你也就別生氣。於是,就在樹林外麵開了個簡短的新聞發布會。
“春妮姐,聽說你前幾天受傷了?”
“許奕,聽說你有女朋友了,可不可以透露一下,到底是誰?”
“張導,好幾年不怕電視劇了,再次開拍,有什麼感想啊?”
李子信站在一邊,有些佩服的看著三人遊刃有餘的應付著記者雜七雜八的提問。尤其是譚春妮,平時那個大大咧咧的人,應付起記者來也是毫不含糊,雖然說話還是有些直,但是估計記者也就愛聽這個,這都是新聞啊!
“妮子姐,旁邊那個小少年是不是就是前幾天,傳說給你上藥的人啊!是不是你的男友啊?
李子信正在一邊看的來勁,誰想到話題一下子扯到了他的身上,不禁有些愕然!
譚春妮舉起小拳頭,喊道:”不要亂說話哦,我弟弟可是有名的大才子啊!再胡說,扁你哦!“
弟弟?記者一個個的眼冒精光,情弟弟吧?
“妮子姐,你弟弟叫什麼啊?”
“春妮姐,什麼時候認的弟弟啊,我們怎麼都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