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章 大討論的引子(1 / 2)

李子信悠閑的陪著弟弟妹妹逛街的時候,沒有想到一場關於他的大事,即將席卷整個中國。

在他逛街的時候,京都日報正在緊鑼密鼓的為明天的報紙排版,首頁的主題是歐慶民寫的“從武俠裏看出來的東西”。

第二天的京都日報按時發售,司中原安安靜靜的和太太吃著早餐,因為早年在歐洲留學養成的習慣,所以司中原的早餐一般都有些西化,象今天就吃的牛奶和麵包。

他穿著一件襯衫,連脖子上的扣子都係的一絲不苟,還戴著領帶。堅毅的臉上沒有一絲胡子茬,頭發理的很短,但是都根根豎起。

吃完飯他仔細的擦了擦臉,又把手洗幹淨,才坐在沙發上拿起了今天的報紙。桌子上隻有兩份報紙,“民主日報”和“京都日報”,民主日報是聯邦黨在國內最大的報紙,司中原作為一個堅定的聯邦黨人,每天第一份要看的報紙就是它。細細的把第一頁的主題看完後,他又翻了翻後麵的內容,看沒有什麼太大的新聞,就把它整理好又放回了桌子上。

京都日報是帝黨的宣傳陣地,司中原每天都堅持看一看其中的觀點。翻開報紙,就看見第一版的正麵,用放大加粗的黑體字寫著“從武俠裏看出來的東西”——歐慶民

“老歐又寫東西了嗎?”司中原戴上了老花鏡,他要好好看看自己的這個老對頭、老夥計、老朋友到底寫了些什麼。

“前幾日,有個小朋友拿了幾本書和報刊來,想讓我看看,我一直有好為人師的習慣,看到年輕人的好文章,總是想說兩句。但是對於這個毛病,我一直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

看到這裏司中原點了點頭,是歐慶民的文章,詼諧有趣之中給你講故事。

“書名叫《萍蹤俠影錄》是本武俠,我其實一直有看武俠的習慣,不過近幾年已經不見好的作品也就不再看了。書寫的半文半白,有很多詩詞,感覺挺不錯,書中把武俠跟曆史相結合,自成一派。大概的看了看,我就給寫了個評語:忠臣義士,俠骨柔情。結合曆史,值得一看。筆鋒半文半白,有代入感。”

司中原看到這裏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歐慶民到底想說些什麼,難道真的是評論幾句武俠嗎?這不是笑話嗎?評論武俠的文章,怎麼會被京都日報排在第一版,即便是歐慶民寫的也不行啊。

“第二本書叫《大人物》也是武俠,但是行文寫法與上一本截然不同,加入大量現代的元素,入目一觀,隻覺得畫麵感鋪麵而來,而且書中的寫法有很多西方的表達方式,看樣子作者也在摸索,在改變。我想通俗的作者都能夠這樣變通,提高自己的寫作技法,值得讚賞,就評價:結合戲曲、話劇、偵破懸疑,還有一些西方的筆法,但是西方的不徹底,能看出很多中國的東西。語言直白、幽默、詼諧,值得一讀,老少鹹宜。”

司中原還是沒有明白歐慶民的意思,不過他的耐性一向比較好,又心平氣和的看了下去。

“最後一本叫《女帝奇英傳》看到題目我就有點興趣了,這本書一看就是說的武則天,大家都知道我這段時間在整理唐史,對武周時期多有考證。"

“書中一開始通過別人家言,把武則天罵了個狗血噴頭,我撇了撇嘴,又是人雲亦雲的作品。曆史這個東西是人寫的,所以偏差就不可避免,更何況曆朝曆代哪裏有不在史書上做手腳的君王。所以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就成為了荒淫無道的人,而武則天的評價也一直是毀大於譽的。武則天畢竟是個女人,把天下須眉都壓了一頭,在男權的社會之中又怎麼可能給她正確的評價,尤其那時候的讀書人大都是男人。一提武則天就說穢亂宮廷、殺戮過重,對於這一點我一直是不敢苟同的。”

司中原皺起了眉頭,老歐這什麼意思?為武則天翻案?

“看書中接著寫上官婉兒與老農的對話,問道:“聽老丈所說,光景過得還不錯吧?”那老人點點頭道,“說怎樣好也不見得,不過兩餐粗茶淡飯,倒是不用愁了。嗯,我年紀已老,有兩頓飯吃,也很滿意啦,說老實話,比起以前,那是好得多了。”上官婉兒笑道:“聽你所說,當今的女皇帝反而比以前的男皇帝好了。” 那老人也笑道:“可不是嗎?我們村子裏有好些讀書的先生都在咒罵當今的女皇帝,我們莊稼漢卻但願老天保佑她多活幾年。”

“看到這裏我讚道:就是這麼回事!真正罵武則天的都是讀書人,老百姓卻沒有幾個罵的,隻不過老百姓的想法是沒有辦法寫進史書的。”

“接著往下看,見上麵寫道:我們老百姓不管誰做皇帝,男的也好,女的也好,但求日子過得稍為好些,就心滿意足。以前收割一石穀子要納三鬥租稅,現在隻要一鬥半,比以前少了一半哩。最好的是,現在不準富豪之家強賣強買,不論你怎樣窮,一份口分田總是有的,隻要勤耕善織,日子也就可以對付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