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和矽穀是相輔相成的。
一句話,斯坦福成就了矽穀,矽穀反哺了斯坦福。
所以兩個地方,都功成名就!
李子信要講的就是這個事。在把這個故事寫完之後,李子信又寫了可行性報告。
這份報告的名字叫“學術尖端”!
主要有兩方麵,一個就是吸引尖端人才,曾經有人打了個比方,非常形象的解釋了吸引尖端人才的理念。
一個運動隊裏與其個個都能跳6英尺高,不如有一個能跳7英尺高!同樣的道理,如果有9萬美元在手,與其平均分給5個教授,每人得1.8萬美元,就不如把3萬美元支付其中一名佼佼者,而讓其他人各得1.5萬美元。
要成為第一流的大學,必須有第一流的教授。
吸引來好的教授,他們就會吸引政府的投資,也會吸引研究生和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讓學校走上良性循環。
另一個就是樹立若幹學術上的頂尖科係,突破口就在物理、化學、電子工程。
而要實現這些需要海量的金錢,和大片的土地,這片土地還要靠近非常有實力的大學,因為隻有大學建立研究實驗室,才能發展好這片土地。
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聶廣真的慈音殘疾人學校,有大片的土地,而且比鄰京都大學和國文書院這兩個國內最著名的大學。
現在隻差錢了,出租土地可以解決一部分,也許等到越來越多的公司來到的時候,隻是出租土地的錢就夠用了,甚至還能有剩餘。因為有了集群效應,土地的價值自然提升。
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打底的。畢竟你要建立高科技產業園,最少也得在園區搞“三通一活”吧!
但是對於李子信來說,錢也不是問題,他有把握說服朱七哥投資這裏,何況他自己現在兜裏也有不少錢,能拿來應應急。
這樣一來,此事就成了。現在就看聶老的意見了,以聶老的智慧,肯定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隻不過,這樣一來,慈音殘疾人學校有為他人做嫁衣的嫌疑,畢竟最後得利的不隻是慈音還有京都大學和國學書院。
而後兩者學校的發展,也是可以預期的。
但是怎麼解決這件事情,就要看聶老的了,他老人家也不是吃素的!
李子信寫完報告,又看了兩遍,才滿意的伸了個懶腰。他在下很大的一盤棋,不是光教訓一下王焱。
王焱屬於這件事情的添頭,有他沒他這件事情都會發生。
隻不過,他比較倒黴,剛好做炮灰,僅此而已!
既然有了決定,李子信也是雷厲風行,馬上行動起來。
他先是確認了聶老的行程。這段時間聶老要忙慈音慈善節,因為六一就要舉辦,所以一直在京都。
聽到這個消息,李子信非常高興,跟聶老約了個時間,直接驅車向京都趕去。
慈音殘疾人學校的校園非常漂亮,花團錦簇、綠蔭環繞。綠色的爬山虎沿著牆壁,一直爬到了教學樓和宿舍樓的頂部。
芳香怡人、綠樹成蔭,但是掩蓋不住,已經有些斑駁的牆壁。
支持這樣大的一所公益性質的大學,花銷是非常大的,即便有了聶老幾十億的積蓄,即便是每年都能募捐到一些錢財,但是校舍依然有些破敗。
免費讓殘疾人上學,補助大部分殘疾人的食宿。
雖然有一部分教授是在自願做義工,但每年依然需要龐大的資金維持。
更何況,學校甚至還要負擔一部分畢業生的工作和生計。
所以,慈音殘疾人學校說起來好像偌大的名頭。其實,學校已經有些舉步維艱了。不然,聶老也不會元旦的時候,還要出去募捐!
聶老確實很忙,李子信在他的辦公室等了半天,他老人家也沒有來。不是聶老遲到,而是李子信早到了兩個小時。
這次慈音慈善節的全部費用都是別人讚助的,其中甚至有功成名就的殘疾人學生的讚助。
所以,聶老和學校的教職工一心想把節日辦好。既要少花錢,又要辦的有特色。
讓各方來賓滿意的同時,最好還能打動幾個土豪,給學校支援一些錢。那樣,聶老就要偷笑了。
但是,這樣一來,很多的事情就隻能大家自己動手做了。當然,幾乎全部的教職工和學生都在煥發他們最大的熱情。
每年一度的慈音慈善節,不隻是學校的節日,同樣也是他們的節日。他們真心的愛著這個學校。
看著即便是校長辦公室裏,也都是進進出出、忙忙碌碌的人,李子信並沒有去幫忙。
一來,他對這裏不熟,上手的話,恐怕是越幫越忙!
二來嘛,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職責,自己的職責就是,讓聶老明白一種經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