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代表在漢陽第一次會麵,達成的協議有限,但好歹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至少對清庭的震動可不小。
議會還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要將臨時政府設立於南京。
南京,這個六朝的古都,這個南方繁華之地,似乎又要換發別樣的生機。
事實上各省的代表根本沒等多久,江浙聯軍就攻克了南京,於是,南方十四省的代表又急急忙忙趕往南京,共商大事。
就在南京的會議開始之前,華夏大地還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這個事件影響之大,幾乎可以媲美南京的攻克。
事情是這樣的,華夏海軍雖然不算強大,和列強比較起來那就是個繈褓之中的嬰兒,但華夏各方勢力可都在拚命招攬。
有總比沒有好吧?更何況,這海軍的實力可不小!
海軍將士大都接觸過外國的文化,對於南方革命也是相當讚同,所以一個簡單的海軍會議,海軍全體,無論是船還是人,悉數歸入革命軍的旗下。
有了海軍反正這個消息的刺激,十四省的代表更是興奮異常,對於南京會議的前景也抱有極大的樂觀態度。
當然了,這樣決定華夏命運和未來的會議,開起來會自然是相當的艱難,大家都是光複華夏南方的有功之人,誰不想在未來的政府當中有個一席之地?是以每次的會議都以爭吵而告終。
會議一開,各方人馬起起伏伏也是此時平常之事。
就算黃興這樣的革命元老,也因為漢陽戰事的失利,被黎元洪等人從大元帥的位置上叫了下來,其繼任者,正是黎元洪。
同南京十四省會議同樣不順的,還有南北的議和。
清庭將南北的議和全權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倒也沒有拖延,很快便派唐紹儀赴滬,與南方十四省的代表議和。
議和的地點就放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的議事廳,這個讓雙方都同意,同時雙方也都覺得安全的地方。
南京的會議是內部會議,即使有爭吵,也僅僅是同一派係之間的鬥嘴,而南北議和的會議就不一樣了,它關係到兩種立場的博弈,關係到兩種觀念的碰撞。
所以就算時間一天天過去,議和的事情卻依舊沒有半分進展。
南北雙方這樣的僵持,很快就觸及到了另外一方勢力,一方南北雙方都不願也不敢得罪的勢力,洋人!
洋人是極其不願南北雙方開戰或者僵持的,這對於他們的生意或者其他的一些事情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南北上方僵持不下之時,六國代表聯合施壓,希望南北雙方難夠盡快達成實質性的決議。
很可笑,一個五千年傳承的古國,其未來的確立卻是要受外國的關涉,而且還是強硬的毫無道理的幹涉。
六國的施壓很是有效,至少,南北雙方均開始嚐試著放棄一些東西,不過南北議和的熱烈,很快就被另一件事情所掩蓋。
現在的華夏,隻有一件事或者說一個人可以蓋過民眾對南北議和的關注,那就是革命者的精神領袖,孫文。
孫文先是抵達上海,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南京,那裏,可還有著無數的革命者在等待著他。
孫文一到南京,那麼無論是黎元洪還是黃興,就都隻能甘為配角。
很快,十四省代表會議在南京再次舉行,孫文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就差宣誓就職了,隨即臨時政府的各個職位也順利產生。
黎元洪如願當上了副總統,至於其他的職位,胡漢民任秘書長,宋教仁任法製局局長,參軍長落在了黃士龍的頭上,衛戍總督則是許紹幀......。
至於另一位革命元老黃興黃克強,則是擔任臨時政府的陸軍部總長兼參謀總長,真正的實權人物。
臨時政府還設立了總務組,外交組,軍事組等等的機構,共同領導管理新政府,似乎,一切都向著好的方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