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絕食”本領

作者:王恩收

如果我們肚子餓了,肯定要到廚房找點東西吃。可是,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卻沒有這麼幸運,它們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能找到吃的東西,這就要考驗它們的耐饑餓能力啦!動物耐饑餓的本領是不同的。試驗證明:鱷魚700多天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烏龜500天不吃也不會餓死;青蛙400天滴水不進也會平安無事;刺蝟可230天不動不食;企鵝可150天不吃不喝……這些動物的耐饑餓本領都比人類強得多,因為我們人類隻要6~7天不吃不喝就有死亡的危險啦!

有位生物學家對我國蛇島上的蝮蛇進行過研究,既不給食又不喂水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活得長的可達107天,即使最短的也能堅持34天。蛇為什麼有這種耐餓本領呢?因為它們有一套節約能量的技術。人們都知道,一摸到貓、狗和雞身上,總是感到熱呼呼的,可是蛇的身體卻是冷冰冰的。這是因為前者是恒溫動物,後者是變溫動物。恒溫動物的身體,就像一隻具有恒定溫度的爐子,為了保持恒定的體溫,就要消耗體內的能源物質。可是,作為變溫動物的蛇就省去了這筆能量“開支”。它們不但一年四季的體溫各有不同,就是同一天中的體溫也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出現較大的變動。所以,它們體內動用的能源物質,遠比恒溫動物少。在冬眠時,蛇所消耗的能量更是微乎其微。經過長達5個多月的冬眠後,它的體重隻不過減輕了2%左右。

另外,蛇類吸收營養成分的效率特別高。一口氣連吞四、五隻小白鼠,對蛇來說是稀鬆平常的。有時,它們還能吞食比自已大的食物。一般隻需5天左右的時間,蛇就能把吞進肚裏的食物消化完,連骨頭也消化得精光,隻剩下一些獸毛和鳥羽從糞便中排出來。消化後的營養成分便在體內貯存起來。因為在能量的積聚和消耗上能“開源節流”,所以蛇的耐餓本領特別高強。

動物是很注意節約能量的,在這方麵鳥類可算是佼佼者了。大雁南飛的時候,常常排成“人”字或“一”字隊形,因為這樣比較省力。飛行在前麵的大雁拍打幾下翅膀,氣流就上升了,後麵的小雁便可以乘著這股氣流滑翔,飛得更輕鬆也更省勁。還有一種海鳥,每年春秋季節往返於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島。它們可以在海洋上空不吃也不睡,一口氣飛行4000多千米,體重卻隻減輕了0.06千克。如果飛機也能用這個效率飛行,那就會節省許多燃料啦。

駱駝也是一種能長時間忍耐饑渴的動物。有人曾做過一次試驗,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把幾頭駱駝拴在太陽下曬了8天,結果它們失去了重量為1/4體重的水分。但血液中的水分卻隻失去1/10,血液循環仍然暢通無阻。因而仍能以驚人的毅力,挺立在驕陽之下。

駱駝為什麼這樣耐饑渴呢?原來,駱駝的駝峰裏存有豐富的脂肪,脂肪在氧化時不僅能產生熱量,而且還能產生水分。另外,駱駝很少出汗,排尿量也少得可憐。別的動物如果小便不多,不能排出尿素等廢物,就會中毒。而駱駝卻可以通過肝髒,利用尿素製成新的蛋白質。所以駱駝的耐饑渴本領比一般動物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