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寂寞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四海無人對夕陽”的寂寞是清高的;“獨釣寒江雪”的寂寞是孤傲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寂寞是灑脫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寂寞是委婉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淩亂”的寂寞是豪放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寂寞是惆悵的;“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寂寞是哀怨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寂寞是壯觀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寂寞是幽靜的。
【北大心理課筆記】
明月是寂寞的,灑向大地的依然是清輝一片;流星是寂寞的,隕落的瞬間依然有燦爛相隨;空穀中的幽蘭是寂寞的,卻不因此而減退芳華;峭壁上的青鬆是寂寞的,卻並不因此而衰老蒼翠。耐住寂寞是一種風度,而細細品味寂寞則是一種清福。
孤獨中接受生命的雕琢
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
——周國平(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學者)
歌德說過:“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隻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樂於孤獨的人將孤獨看作是對人生的一種享受。他們不喜聲張,不愛浮華,不求虛名,避開外界的幹擾,快樂地享受著屬於自己的生活。有人以為孤獨是一種可怕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其實不然。孤獨是一種追求、一種創造、一種境界,是產生大智慧的土壤。孤獨並不可怕,它完全可以成為一種高貴的享受。
享受孤獨的人絕非空虛的人,而是心胸闊大的人,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享受到人生之樂。對於他們來說,成功是結果,不成功也是結果,重要的是一直在努力,在探索和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充實和幸福。
在尼采35歲的時候,他到了一個幾乎沒有人造訪的山穀裏。太陽一升起,尼采就來到一塊靠近海邊的幽靜的岩石邊,撐一把傘,躺在岩石上,像蜥蠍一樣一動不動,眼前除大海和純淨的天空之外似乎什麼也沒有。他在那兒待了很長的時間,直到黃昏時分。《朝霞》就誕生在這個時候。
因此,一個人是否孤獨,不是看他周圍有沒有人,而是看他的思維是否與周圍的人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永遠是思想家和精神領域的創造者,因為他們的思想超越了他們所在的時代,無法贏得同時代人們的認同。“智慧的源頭”蘇格拉底是孤獨的,當時沒有人懂他的“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孤獨的莫奈在大自然中看到了絢麗的日出,把它畫下來,使人類擁有了一個“嶄新的太陽”,而在當時卻引來一片嘲諷,因為世俗的人們看不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無法分享這非凡的感受。
孤獨是一朵靜靜開放的蓮花。靜默獨處時,人們會變得敏感,會發現和感知平日所忽略的事物。上帝給予了人們喜好結伴的天性,卻又悄悄地把期望孤獨的靈魂填進了人們的心中。孤獨,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之中痛苦的懲罰,而是生命的一筆亮色,生命因孤獨而精彩。
孤獨沉澱了人們的思想,孤獨創造了驚世的華章。然而有人說:“孤獨是心靈的財富,情感的荒園。縱然孤獨使人們留下了那麼多佳作,屈原卻也因為一腔苦悶而投江,畢加索也結束了他那偉大的生命。”真是這樣的嗎?不是的。盧梭的晚年孤寂冷清,但他以細膩的心感知著一切:花、樹、政治,以至於人類!他愉悅地回憶起了那位被他稱作“媽媽”的夫人,他的童年及少年時代,深刻地探索著人生的每一步。是的,當我們打開那飽含智慧與決心的《懺悔錄》時,還會認為他的孤獨是他的不幸嗎?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其孤獨的一麵,當我們深夜坐在台燈下的時候,當我們曲終人散,獨自走在清冷的路燈下的時候,甚至在我們圍著一爐火沉思的時候——孤獨總是我們的影子。每一個人,當走在連著生與死的橋上,看著朋友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自己所走的路上隻有獨自一人時,會不會懊惱、哀歎、彷徨不定?孤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應懷著樂觀豁達的心理來看待它。在孤獨時,我們用樸質的心聆聽大自然的真諦,探索著宇宙洪荒的奧秘,回憶著一幕幕紅塵往事……我們的心靈被那麼多的喜悅和愁緒所淹沒,不複往日的波瀾不驚,誰能說這是一種痛苦呢?
複雜的社會生活使人變得浮躁的成熟和世故起來。成熟和世故是一道牆,蠻橫地隔斷了我們與世界的天然聯係,隔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信任。當你感到生活枯燥,心緒不佳,精神不振時,享受孤獨吧,它能像清泉一樣滋潤你心靈的田園,淨化你的靈魂和周圍充滿汙垢的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的內蘊,你會發現朝看旭日東升,夜觀滿天星鬥,夏日泛舟荷蓮,冬月踏雪尋梅,天地人群之間,處處飽含著人生樂趣。能享受孤獨的人是純潔的人、高尚的人,是甘心為別人而燃燒生命的人。他們就像燈塔守望者,麵對著浩瀚的人生與自然的大海,用智慧之光給人們指引航向。
人在孤獨時總是特別理性,能聽到自己思想深處發出的細微聲音,接受生命的雕琢。這個時候對事物的思索比任何時候都要真切,都要透徹。一切偉大的創造和發明,不是來自燈紅酒綠,而是來自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