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李令月的苦惱(1 / 2)

五月,唐朝迎來了一個客人,從遠方而來的客人——仲琮。

說起這個仲琮,不得不說起他的另一翻故事了,這位仲琮啊,少時為人質,曾入朝詣太學讀書,頗曉文字。在某一次高宗夜宴的時候,高宗問他話:“吐蕃讚普孰與其祖為賢,”

意思就是說吐蕃的讚普和他的祖先相比,誰更加有賢能?聽到此話,百官都微笑看著這位年少的仲琮,意味深長,這位仲琮也不是一般人,孰能不明白這位陛下的話中意思呢?

說比先祖有賢能,那他豈不是不用回去了,一輩子都待在這裏,當個混吃混喝的寄人籬下的人質,回到吐蕃之日遙遙無期啊;說比不上先祖有賢能吧?這話要是傳到他父親的耳邊,豈不是自斷前途,即使回去吐蕃,等待他也不是迎接,可能是無情的責罰了。

可想而知,這位大唐的陛下心思陰毒啊,幸虧他仲琮也不傻,張口就說:“今之讚普,雄勇果斷,不及其祖,然勤於聽理,下不敢欺,亦是令主。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邏娑川唯有楊柳,更無草木。烏海之南,盛夏猶積雪。讚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廬帳,又無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萬分之一。但其國法嚴整,上下齊力,議事自下而起,凡事利於民乃行,所以國祚能持久。高宗責問吐蕃吞滅吐穀渾、敗唐軍於大非川、寇逼涼州之事,仲琮答己僅奉命朝貢,不曉軍旅之事。”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說現在的讚普啊, 比不上先祖,但是雄勇果斷,勤於聽理,是一個能主,兩邊都不得罪,既讚揚了如今的讚普,又沒有刻意回避李治的問題,除了這些,他還列舉了吐蕃環境惡劣,物產貧薄,沒有花草樹木,沒有好的房子居住,國中所有的物品,不及中原的萬分之一啊。

但是,他有但是了,讚揚了一遍自己的國家,國法嚴整,上下齊力,以民為主,所以國家才能持久,這一切的一切,和泱泱大朝唐朝,是不能夠比擬的。

陛下你又何必明知故問呢?

你這麼說我肯定開心了,可是你都沒有說到重點,於是高宗又問了後麵那句話,你們吐蕃吞滅吐穀渾,敗唐軍與大非川,威逼涼州的這些事情,以上種種都冒犯了我大唐的天威,該如何處置?

仲琮的回答更加讓唐高宗滿意,說自己一定會好好準備禮物,以大唐天朝為主國,我吐蕃為附屬國,每年朝貢,以示誠意,至於軍中之事,他一個小小的人質,還不得已知道,所以無法回答陛下了。

對此,唐高宗李治開心啊,想我堂堂天朝,又豈是你們這些野蠻國家能夠比擬的,知道害怕了吧?那以後可要乖乖做人,我朝是禮儀之邦,也不會找你們的晦氣的。

大手一揮,大氣一灑,你回去吧,就這樣,仲琮被放了回去了,回去後不久,他又來了,這一次可不是當做人質,而是迎親的。

對象是誰呢?誰都想不到,不是已經成人的義陽公主,也不是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而是一個誰都無法猜測的人,隻有七歲的太平公主,一個小屁孩,都還沒有長大,就要被迎親了。

朝中大臣聽到這個請求,紛紛上書拒絕,這不是在白要我朝的公主殿下嗎?公主殿下才多少歲,就要嫁去環境惡劣,風沙漫天的吐蕃,唐高宗李治沒有立刻反對,而是讓這位仲琮回去等候消息,他們需要商議一番。

商議的結果很明顯,除了少數的幾個人願意之外,其他的大臣一口拒絕了,反應最劇烈的是武則天的那些手下,順著武則天的意思,他們激烈反駁李治的話,對此,李治感到無奈,他也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嫁到那個鬼地方去,生不如死啊。

自己的女兒今年才七歲啊,怎能麵對這樣的結果呢?

於是,事情就拖了下來,一拖再拖,依舊沒有結果。

而我們的小公主李令月聽聞了這個事情,大哭大鬧不停,甚至直接進去皇宮找李治,武則天哭訴,死都不要嫁去吐蕃,唐高宗李治不停安慰她:“月兒啊,父皇也不想要你嫁得那麼遠,可是人家吐蕃王子已經上門下聘禮了,沒有答複不顯得我泱泱大朝沒有禮儀嗎?有損我朝的顏麵。”

“我不管,我不管,我不要嫁給那個人,父皇,母後,你們怎麼那麼狠心,要把自己的女兒嫁到那麼遠的地方,女兒可是聽周圍的奴婢們說,吐蕃裏麵可是會人吃人的,孩兒要是過去了,很可能會被他們吃掉了,到時候父皇和母後就見不到女兒了。”李令月說什麼都不願意,哭泣撒嬌,想起那些宮女,奴婢們竊竊私語,她就渾身發抖,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