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出征(1 / 2)

鹹亨三年(六七二)八月,許敬宗卒。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今富陽西南)人。

許敬宗,隋代秀才,後投靠了李密,為元帥府記室,入唐時,連州別駕,秦府學士等等,貞觀十七年,以修武德,貞觀實錄成,封高陽縣難,檢校黃門侍郎,十九年,跟隨太宗伐高麗,檢校中書侍郎,高宗時,遷禮部尚書,隨後又加封中書令,太子少師,郡公等等,後因為誣陷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不久後,死亡,諡號“繆”。

許敬宗死亡後,朝廷一片哇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些點的悲傷,盡管許敬宗此人品性不怎麼樣?可為了大唐,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身前,沒有萬丈榮光,死後,也沒有光榮厚葬,算是對他此人的功過相抵,不予以其他。

高宗悲傷中,也不忘給他的後人一些獎賞,畢竟人家為了我大唐工作了那麼多年,出生入死,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總不能寒了我大唐軍士和百官的心吧,讓他們生前擔憂,死後也要擔憂。

而同月,邊關傳來告急信,一封書信八百裏加急傳到了長安,落在了李治手中,李治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嚇得下麵的百官戰戰兢兢,無不跪下讓陛下息怒,心中卻在想了,到底是什麼事情讓陛下如此憤怒?不息的如此動作,要知道李治給百官的印象,一向都是溫文爾雅的,很少發怒,有也是僅有的幾次。

而且對於百官的寬容,算得是很溫和了,比不上太宗,可也讓他們心安,前麵的薑恪出聲道:“陛下息怒,龍體要緊,不知道陛下因何事而怒?”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龍體要緊。”

身後的官員看到有人出聲了,不管是誰,紛紛響應,隻要上麵那位冷靜下來就可以了,匹夫一怒,血濺五步,帝皇一怒,血流成河,他們不能看著陛下找他們出氣吧。

百官響應之後,李治的怒氣稍稍平息下來,直接扔下那封書信,二話不說,冰冷地看著下麵的人,薑恪上前去撿起來,打開一看,大概掃視一眼,臉色暗淡憤怒,沉默不語傳到了身後的官員,身後的官員看了之後,神色大變,往後傳給後麵的人,一個個官員看了之後,無不臉色大變的。

到了狄仁傑,狄仁傑看了,沉默不語,臉色不變,傳到了身後,一個個官員看完之後,那封書信回到了李治的手中,李治往後傳去,陰沉著臉看著眾人,等待他們的反應。

好久,都沒有人出聲,李治更加憤怒了,但是他不得不壓抑著,出聲:“眾位愛卿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是戰,還是和?”

戰還是和?眾人心中都仔細思考一遍,最先出來的人是裴炎裴大人,上書道:“啟稟陛下,微臣認為我朝應該開戰,吐蕃已經侵犯我朝的土地了,一個野蠻之國竟然敢冒犯我朝的威嚴,不能不戰。”

“啟奏陛下,微臣認為應該和,我朝是禮儀之邦,不能像野蠻人一般,做一些野蠻的事情,我們應該用禮儀,,用孔孟之理來教化他們。”一位官員上前闡述自己的觀點,不戰,和平解決。

另一個主張戰鬥的官員看不下去了,你一個文人在這裏唧唧歪歪什麼的?孔孟之理,仁義道德,對於野蠻人,就應該比他們更加野蠻。

“微臣主張戰鬥,和平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如何不行,這位將軍是不同意下官的看法咯?你倒是說說孔孟之理如何的不行。”這位官員不樂意了,和平解決不了問題,那戰鬥就可以了嗎?我們是禮儀之邦,不是野蠻不開化的野蠻人。

“這位大人看來是不懂軍事了,沒有去過邊關看了,大人你應該好好待在家裏,研究你的孔孟之理,不要出來為禍人百姓啊。”

這位將軍很直接,不需要多說,一句話,你不過是個花花腿子,該回家帶孩子帶孩子去,打仗這種事情,不適合你們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人家都打到了家門口,你還要一口孔孟之理,孔孟之理的,你腦子有病吧?

“將軍慎言,我等是文人,不是野蠻人,注意這裏是朝堂之上,不是將軍的家裏。”一位文官看不下去了,反駁道,我等是文人,什麼是文人,那就是行君子之道,道孔孟之理,不是依靠蠻力解決的人,而將軍你呢?野蠻人一個,家人也是。

“哼,大人這是看不起我等武官嗎?”

這位大人的話引起了那些武官的不樂意了,紛紛指責那位大人,沒有我們,你們還能夠如此安心讀書,考取功名嗎?沒有我等在邊關拚命,你可能還不知道在哪個山疙瘩裏麵耕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