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州,大周皇朝十三州之一,其內共有有九十七縣。但其內最出名的乃是一座伏牛山。此山存世多久已經不可考,起碼在上古時期就已經開始聳立在這裏。
人族曆史源遠流長,可大致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以及近代這幾個時期,但其實確切可靠的隻有自上古以後,因為人族現在的所有文字都隻從上古開始出現,默默記載人族興衰勝史。而上古之前雖有無數神話史詩版本傳頌在人族各地,但因為隻是口口相傳,雖世代沿襲,但因為沒有任何上古之前的確切文字流傳下來,便不得信服於眾。可以說此山立於人族文字曆史之前也不為過。
而這伏牛山雖說是叫做山名但卻是一條山脈的統稱,卻又是千百條支脈彙成,而每一條支脈又可出數百條支脈,就這樣循環往複,直到數九而盡,這其內可以說的是幅員遼闊。即便是在大周皇朝最興盛以及最窮兵黷武的時候,也不能征服這伏牛山來,任多少英雄豪傑、鐵甲雄師前仆後繼,也不得翻出這伏牛山來。
而這伏牛山脈最後數九而盡在這虞州的支脈終點卻是化作一險峻神山。此山壁立千仞,岩幛蒼翠,峰壁環向攢聳;峻極於天,恍若芙蓉姿隆。其山嶺東西起伏,宛如巨龍橫梁,更是高大雄渾,氣勢延長,而其峰頂是平敞直似寶幢之蓋,山峰岩下則是峰壑開嵕,淩嶒參差。在其峰間雲嵐瞬息,氣象萬種;山間峰如髻鬟,雲縹舞動。此嶽正是天下聞名的神嶽之一,四指山。
這四指山之中一處峻極峰上。一座寺院完全依山而建,共分九進九出,其中有九殿九齋九堂,建築古雅卻又氣勢森嚴。滾脊硬山房,上覆朱紅琉璃瓦,在天空遠遠望去,紫光蓋頂,一片華貴堂皇。此寺院和那山峰渾然一體,遠遠看去,千峰裹素,萬鬆掛銀。天上冬日融融,萬裏放晴,一派肅穆高雅之像。更奇的是這寺院其中四進四出的四殿四齋四堂完全是懸浮在山外,除了有古製木道與其相連外,完全是不借一點山勢。
在這另外五進五出的當中一處齋房內,陸無當盤腿坐在山石地上,腰背繃直,嘴上不知念著什麼,對著眼前一本微微泛黃的經書,一字一字,恭恭敬敬的謄寫在一張素淨的白紙上。
他這番表麵功夫做的十足,心裏卻是已經把這寺院罵個不休了。
陸無當自詡多年世故通透,又有那麼些年經商練就的爾虞我詐,卻沒想到還是被這青草禿驢坑的自己是五迷三道。
他不禁回想起當日和青春和尚來此之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此詩便是現在禪宗所提倡的開悟妙境,也是我漸道逐漸勢微的源頭。
現在便有一分莫大的機緣擺在你麵前,甚至是已經被你攥在手裏,但你卻茫然不知。從今以後,你龍是蟲,便看你能否握住這一次的機緣了。”青春和尚緩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