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誌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直到發現前方的燈火,睜大眼睛一看,這才知道自己悲劇了,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廟宇的門前。
“看來,隻能等待救援了!”淩誌想了一下,抬腿走進廟宇,舉頭看向高大的塑像,這才發現,塑像上半身隱匿在一片霧氣之中,朦朦朧朧,根本看不清楚。
無奈之下,淩誌將供案上,殘餘的幾枚果子,吃到肚子裏,然後盤坐在蒲團上,開始了往日的必修課:修煉返虛吐納功。
一夜,在修煉中過去。
天剛微亮,淩誌從入定中醒來,朦朧中,手從身旁劃過,“咦,自己修煉用的劍呢?”
愣了幾秒,淩誌完全清醒過來,這裏已經不是武術學院了,他禁不住搖搖頭,站起身來,走出了廟宇的大門。
隨手在地麵上,撿起一根長條樹枝,將上麵的綠葉摘掉,淩誌雙腿並攏,深吸一口氣,直達下丹田,手腕一抖,樹枝依圓畫圈,挽了一個劍花。
將樹枝還於胸前,輕輕地吐了口氣,真氣沿經脈運行一周,身體如崖壁上的青鬆一般,幹虛根實,這是華山劍法的起手式。
淩誌不急不緩的舞著劍,華山基礎劍法一共十招,取自西嶽華山“奇、險”二字,因此華山劍法奇拔峻秀,高遠絕倫,招式處處透著“正合奇勝,險中求勝”的意境。
淩誌並不是華山傳人,劍法是祖上家傳下來的。
原來在唐朝初期,淩家的一位祖輩曾是華山俗家弟子,天資聰敏,深得其師喜愛,傳其華山基礎劍法,疾風步,混元功和清風十三式。
後來,這位祖輩在太白山中,巧遇醫王孫思邈,跟其學醫十年,得傳養生之術返虛吐納功。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孫思邈第二次被接到帝都,拜諫議大夫,這次他雖留住在長安,但仍不願當官,礙於情麵就推薦了自己的弟子。
淩家祖輩不願當官,就回到了家鄉,娶妻生子,將一身所學傳了下來,而孫思邈的另一位弟子劉神威,被高宗安排進了太醫院。
兩套劍法演練完,天空更亮了一些,淩誌將樹枝放在一旁,開始修練混元功。
華山的混元功,和天下其它門派的內功,修煉方式完全相反,是由外而內,與其配合的是百步神拳,雖然這門功夫費時甚久,見效極慢,但修練成後又是威力奇大。
淩誌從小開始修練混元功,每天清晨一個時辰,到現在為止,已經修練了十一年。
而他的爺爺,每天一個時辰,修練混元功近六十年,將混元功修到大成境界,能在不意間克敵致勝。
“砰!砰!”淩誌修練到興處,縱身一躍,雙腳剛離地,卻發現不對,自己上升的速度奇快,眨眼間,已經跳到五六米的高度,卻還在急速上升,心中駭然。
立刻氣沉丹田,身子向下壓,使出千斤墜功夫,迫使身體下降,剛落到地麵,氣血一陣翻湧,連忙坐下,運氣將洶湧的氣血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