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撿到寶了(上)(1 / 2)

“你說你那侄兒叫做薛綜?”劉子山滿臉驚喜的高聲問道。

這位不要黃金卻要為侄兒討個前程的布鋪老丈被劉子山這一嗓子嚇得渾身一哆嗦:“回,回將軍,老兒那侄兒確是叫薛綜,表字敬文,半年前從沛郡老家前來投奔老兒。

我那侄兒自幼聰明過人,知禮節,懂孝悌,尊重長輩,孝敬父母,而且從小便飽讀聖賢書,年方十六卻已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因此,老兒求將軍能把我那侄兒收入帳下,給他一個博取前程的機會。”

沒錯了,這老丈口中的薛綜和自己記憶中的那位確是一人,此時的劉子山心中真可謂是又驚又喜,對於此人劉子山心中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穿越前他玩那三國誌以建寧為出生點時第一個召到的人才便是這薛綜!

他不禁回想起了穿越前看到的關於薛綜的資料。

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人。薛綜的先祖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嚐君田文,孟嚐君受封於薛地。

秦滅六國後,而失去祭祀,子孫分散各地。漢高祖平定天下,經過齊國故地,尋求孟嚐君之後,得到了孟嚐君的孫子田陵、田國二人,想恢複其封地。

田陵、田國兄弟相互推讓,都沒有接受,於是來到竹邑,並定居於此,故以薛為姓。

自薛國至薛綜,在州郡中世代擔任掌管典籍的官職,為當地大姓。薛綜年少時通曉經學,擅長撰寫文章,有優異之才。

薛綜後來依從族人避難到交州,師從劉熙學習。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士燮歸附孫權,征召薛綜為五官中郎將,出任合浦、交阯二郡太守。

薛綜平生著有詩賦難論數萬言,集為《私載》,並著有《五宗圖述》、《二京解》,乃是東吳聲望極高的名儒。

薛綜此人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極少被提及,隻是在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經典橋段中作為龍套演員出現過,那一回寫到薛綜本想刁難孔明沒想到反被駁斥的啞口無言,滿目羞慚。

甚至後來坊間為了襯托出諸葛亮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英明神武形象,而故意醜化薛綜,杜撰出諸葛亮舌戰群儒罵死老大夫薛綜的橋段,而這自然是無稽之談。

舌戰群儒時薛綜還生活在士燮統治的交州,那時的他尚還默默無聞,因此何來什麼東吳老大夫之說。

薛綜真正成名在三國後期,他曾先後出任多郡太守,後又曆任東吳謁者仆射、尚書仆射、選曹尚書等職。

而到了赤烏五年(242年),孫權賜給薛綜紫綬囊,薛綜陳辭謙讓說紫色不是他所能佩戴的,孫權說:“太子年少,涉道日淺,君當博之以文,約之以禮,茅土之封,非君而誰?”當時薛綜以名儒居師傅之位,仍然兼讓選舉,甚為優重。

已到了花甲之年的薛綜,被孫權拜為東吳太子太傅,因此,曆史上的薛綜其實是一個極為有才學的名臣。

陳壽在《三國誌》曾如此評價他:“薛綜學識規納,為吳良臣。及瑩纂蹈,允有先風,然於暴酷之朝,屢登顯列,君子殆諸。”

而唐朝名相房玄齡則在《晉書》評價道:“自綜至兼,三世傅東宮,談者美之。”

然而令劉子山沒想到的是,陰差陽錯間,這位東吳名臣竟不知為何沒有去到交州,反而來到了益州郡,並且還被自家叔叔舉薦到了自己手中。

煮熟的鴨子焉有讓他飛走的道理,劉子山立馬命土安前去布鋪老丈家中將薛綜請來。

不一會兒,一個濃眉大眼,膚色黝黑,身著布衣、腳穿草鞋的年輕男子站到了劉子山的麵前。

劉子山一臉的疑惑的看著眼前這位,心中一陣狐疑,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東吳名臣?

為何從他身上感覺不到一絲文士的書卷氣息呢,他這幅模樣倒像個經常在田間幹活的農家子弟,這人不會和那蔣千一樣也隻是個西貝貨吧。

不管他是真是假,一試便知,若真是個冒牌貨,那就將他打發到新營中便是,也算對那老丈有個交代。

想到此處,劉子山開口問道:“這位薛兄,你那叔父寧可舍棄數十兩黃金,也要將你舉薦給我,本將很是好奇你到底有何能耐值得他如此推崇。”

劉子山在打量著薛綜的同時,薛綜也在偷偷的審視著身前的這位將軍。

這位劉姓將軍似乎比自己還要小上那麼幾歲,但人家如今卻已是一郡之主,薛綜自認換做自己絕無可能做到如此地步,因此他對這位少年充滿了好奇。

隻是眼下這位少年將軍似乎對自己並不太認可,一直用那狐疑的眼神審視著自己,而剛剛所問的問題更是讓他心頭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