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蓮花爐金代,爐體為敞口,沿外翻,弧腹,腹部貼塑單層6個蓮花瓣紋,花瓣內模印纏枝蓮紋和摩尼珠。柄較短,束腰,圓形高圈足底座。外飾褐黃釉至圈足處,釉色晶瑩。
黃釉獅形爐金代器,高20.2厘米。爐子口,應有蓋。弧腹,外部貼塑雙層10個仰蓮瓣,圓潤飽滿,錯落有致。細腰立於獅背,腰上刻圓圈紋和棱形小方格篦劃紋。座為立獅座,獅子頭向左傾,張口齜牙瞠目,鬃毛外張,整個臉部近圓形,與真實的獅子在臉形上有較大差別。獅子前部和後麵束帶,尾巴高高翹起,將爐體托住,起到加固作用。獅子左側有一馭獅人,為胡人裝飾,身著胡服,頭帶高帽,右手牽獅。爐柄部、獅子背上馱墊及馭獅人均飾小型圓圈紋。最下部為覆蓮蓮座。外部均施黃釉。
三彩獅形爐金代,高16.6厘米。敞口,寬斜沿,爐身斜直,細腰柄。座為人物馭獅座,獅子低頭咧嘴,鬃毛呈串形圓珠狀,尾巴翹起托住爐身,四肢站立,馱墊有菱形裝飾。馭獅人左手持物,右手馭獅,身著寬袍大衣。最底為圓餅形座,中間有凹弦紋。爐身口沿、獅子頭尾處及馭人外衣均施綠釉,其餘處施褐黃釉,施釉至足部。
三彩獅形爐金代器,高14.4厘米。爐敞口,寬斜沿,細腰柄。座為人物馭獅造型。獅頭張嘴,鬃毛呈塊狀分布,富有一定的喜慶感。獅尾高高翹起,托住爐身。獅子左側站立一馭獅人,雙手牽獅,身著寬袍大袖。最底部為素胎餅形蓮花座。爐身口沿部及獅子頭尾處施綠釉,其餘施黃釉。
(三)人物俑
三彩僧人坐像金代,高12.5厘米。僧人五官清晰,濃眉大眼,寬唇大耳,嘴部緊閉,身披袈裟,跏趺坐,懷抱一獸,獸昂首,屈身,擺尾。底下有一圈足底座。紅褐色胎,通體施黃釉,僧人下身為綠釉。
三彩僧人立像金代,高12厘米。僧人站立,雙手合十,身著寬衣,立於蓮蕾之上,底為覆蓮圓座。僧人臉部為白釉,上衣為綠釉,其餘為黃釉,底部無釉。
三彩侍女俑(一組5件)金代,高11.8~14.6厘米。皆高髻戴冠,中間一位有方形座,其餘沒有。此組俑人物著裝、形態各異。紅褐色胎,除底部無釉外均施黃綠釉,以黃釉為主,綠釉點綴。
三彩文官俑金代,高16.3厘米。束發,頭戴高冠,臉部略圓,眼睛微閉,身著長袍,手持物。紅褐色胎,通體施綠釉。
三彩武官俑金代,高15.7厘米。頭戴圓形冠於前額處突出,全身著盔甲,雙手合攏持一物,可惜已不見。底為方形座。紅褐色胎,全器施黃釉,腹、肩、冠處施綠釉,足及座無釉。
(四)枕
三彩孩兒枕宋代器,高12厘米,長21厘米,寬14.2厘米。枕座為孩兒形,側臥躺於一小方形枕上,左腿抬起與左臂共同承擔枕麵。孩童頭梳發髻,麵帶微笑,一臉的俏皮模樣。左手持蓮藕,右手與右腿平臥。枕麵作蓮葉形,飾三角紋飾。枕麵中間三角及周邊飾黃釉,其他部分基本為綠釉,黃綠相間,對比強烈。
三彩印花枕金代器,高10.2厘米,長17.5厘米,寬10.5厘米。枕作束腰長方形,四麵兩層雙輪廓線內印四葉紋,內輪廓內施綠釉,其餘施黃釉。兩端呈方形,其中一端中部有一小圓孔,右側有支燒痕。
三彩印花枕金代器,高11.6厘米,長17.5厘米。枕為枕麵內凹的長方體,枕麵長方框內中飾印花錢紋,四周以回紋相圍,中間施綠釉,周圍黃釉。前後二立麵各飾麒麟一對,立發翹尾,作回首狀,圓目。枕右端飾網狀紋,左端飾獸麵紋。以黃釉為主色調,局部以綠釉點綴。
(五)玩具
三彩鴨金代器,高5.5厘米。鴨張嘴瞠目,長頸,扁體無足,尾巴上翹。頸後有一圈形鈕。頭部、頸部及背部施綠釉,鴨身及嘴部施黃釉。黃綠相互襯托。用豎線劃紋表現羽翼緊收,似是池塘遊水。可能是一玩具,也可能是器蓋。
博山大街窯址宋金三彩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宋金三彩生產的空白。“博地有古瓷,深藏無人知。一旦出土後,光彩照人衣。”博山大街窯址出土的三彩器造型奇特,千姿百態,爭奇鬥豔,呈現出五彩紛呈的繁榮局麵,反映了民間窯工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水平,在同時期的民窯中也是佼佼者。(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