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起源是個永恒的話題。科學發展到今天,關於宇宙起源的學說經曆了多少次翻天複地的變化。曆史是發展的,就今天的科學認識而言,一切宗教的理論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科學認識是不斷發展的,那時,人類又會怎麼想呢?
關於宇宙起源的種種學說
今天看起來,過去有關宇宙的學說是多麼荒唐可笑,令人不可置信,那時的人竟會那麼愚昧無知。可那偏偏又是言之鑿鑿的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我們能否想象,後人會怎樣看待成為曆史的我們呢?蓋天說“蓋天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宇宙結構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天圓地方說”。“天圓地方說”雖然符合當時人們粗淺的觀察常識,但實際上卻很難自圓其說。比如方形的地和圓形的天怎樣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問題。於是,天圓地方說又修改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傘高懸在大地上空,中間有繩子縛住它的樞紐,四周還有八根柱子支撐著。但是,這八根柱子撐在什麼地方呢?天蓋的傘柄插在哪裏?扯著大帳篷的繩子又拴在哪裏?
這些也都是天圓地方說無法回答的問題。到了戰國末期,新的蓋天說誕生了。新蓋天說認為,天像覆蓋著的鬥笠,地像覆蓋著的盤子,天和地並不相交,天地之間相距八萬裏。盤子的最高點便是北極。太陽圍繞北極旋轉,太陽落下並不是落到地下麵,而是落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就像一個人舉著火把跑遠了,我們就看不到了一樣。新蓋天說不僅在認識上比天圓地方說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古代數學和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宇宙的起源——渾天說在新蓋天說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遠的數字和一張說明太陽運行規律的示意圖——七衡六間圖。古代許多圭表都是高八尺,這和新蓋天說中的天地相距八萬裏有直接關係。蓋天說是一種原始的宇宙認識論,它對許多宇宙現象不能做出正確的解釋,同時本身又存在許多漏洞。渾天說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它們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了呢?日月在東升以前和西落以後究竟停留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
直到東漢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提出了完整的“渾天說”思想,才使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渾天說認為,天和地的關係就像雞蛋中蛋白和蛋黃的關係一樣,地被天包在當中。渾天說中天的形狀,不像蓋天說所說的那樣是半球形的,而是一個南北短、東西長的橢圓球。大地也是一個球,這個球浮在水上,回旋漂蕩;後來又有人認為地球是浮於氣上的。不管怎麼說,渾天說包含著樸素的“地動說”的萌芽。用渾天說來說明日月星辰的運行出沒是相當簡潔而自然的。渾天說認為,日月星辰都附著在天球上。白天,太陽升到我們麵對的這邊來,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麵去;到了夜晚,太陽落到地球背麵去,星星升上來。如此周而複始,便有了星辰日月的出沒。渾天說把地球當作宇宙的中心,這一點與盛行於歐洲古代的“地心說”不謀而合。不過,渾天說雖然認為日月星辰都附在一個堅固的天球上,但並不認為天球之外就一無所有了,而是說那裏是未知的世界。這是渾天說比地心說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