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窄巷裏的羊城科普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羅舒雲
一出地鐵,來到處於越秀區的廣州科學技術協會,時光就變得慢了,舊城窄巷間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樹陰下有一家大小圍成一圈踢著毽子的歡聲笑語、有老人家懶洋洋逗著小狗的嬉笑、還有辦公樓門口警衛溫暖的微笑。在這個溫暖的南國冬日裏,我回想起亞奧理事會主席謝赫·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中的寄語,“你們的笑容是廣州的名片!”
介紹一下登場人物,他叫劉誌遠,說起普通話來帶有濃濃的廣東話口音,在得知我也能講粵語之後便自然地轉換成了廣東話。他是一位“80後”,話不多,略顯低調,但很有氣場,給人的感覺很職業。他在廣州科協技術協會擔任科普展覽部部長一職,在廣州生活了二十幾年,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有北京、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也有廣東的二三線小城市。
在廣州青少年科技館的科普樓裏,我向他問及“廣州科普自由行”這個話題,他笑著說:“廣州市科協決定每月舉行這個‘科普一日遊自由行’活動,目的是把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科普知識向大眾傳播,提高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問及原因時,他說是要為實現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廣州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文化素質的比例超過8%”的工作目標。中國是個人口大國,而人均受教育水平不高,城鄉差距亦大。因此,較之西方,我們更需要向大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科學思想,我們的科普在羊城顯得尤為重要。在經過這麼專業的回答之後,我們聊起了廣州這座城市,劉誌遠部長的話匣子於是就打開了。
廣州的生活節奏太快了,高房價、高物價迫使著年輕人加班、熬夜,壓力大得喘不過氣來。對他而言,已經習慣了。也許二三線小城市的生活節奏更加適合他,然而,廣州畢竟算是他的故鄉,他對它也有著深厚的感情,也不可能說輕易離開它。都說“北上廣,北上廣”,人們都知道帝都與魔都現已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而廣州卻被遠遠甩下了,甚至被國人戲稱為“國際化大墟鎮”。但是廣州的價值在於哪?在於人,廣州人。這裏的廣州人並不隻是指土生土長的廣州人,還包括幾百萬的外來務工人員。
我追問理由,“廣州的包容性太大了。都說外國有‘唐人街’,我們越秀這裏就有個‘非洲街’。”劉部長開玩笑道。怎樣去衡量一個城市的好壞?劉部長坦言,有很多標準,比如經濟發展水平,自然人文景觀。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在於人,在於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現在我們經常所說的社會不和諧、社會矛盾從根本上來說是高速發展的物質經濟與國民思想文化素質的不平衡所致。
是啊,放眼宏觀國情,我們的社會正處於轉型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係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從單純地追求物質利益到追求幸福感,從物質文明建設到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回歸到廣州這個城市來說,它的流動性非常大,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湧入,給廣州注入了新生的力量,而這個處處充斥著激烈競爭的城市也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劉誌遠看來,廣州人很務實,沒有那麼注重外在。就像人們所說,在這裏,穿著背心短褲,拖著人字拖的人分分鍾可能是個讓你大跌眼鏡的富豪。
說到這裏,務實可以說是優點,也能說是缺點。劉誌遠笑著說,廣州人做事目的性很強,比較看重實質性的利益,往往被貼上“功利性”的標簽。然而,廣州也在慢慢努力地撕去這些偽標簽。近幾年,廣州人也慢慢從“重商”轉移到注重文化教育,特別是注重培養孩子的科學文化素質。這裏的文化教育並非是指以往的“應試教育、看重書本、追求高分數、考名校”,而是看重個人的整體綜合素質,例如動手實踐能力、藝術修養、科學人文情操等。“這也是我們開展‘科普自由行’活動的真正原因。”劉誌遠笑稱。“廣州科普一日遊自由行”活動可謂是全國首創,它是由政府出資的一項公益項目,利用廣州地區近60家全國、省、市、區科普教育基地及科研院所、高新企業豐富的科普資源,讓市民免費參觀體驗,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在他看來,科普自由行是真正科普惠民,受到眾多市民的熱烈歡迎,他還說,今年的科普一日遊還為外來工、弱勢群體、環衛工等特殊群體特別設置了專門的線路。由此更加可以看出,政府和人民都越來越看重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及人文精神的培養,還有追求不同群體間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