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崇高的寧靜與開闊(1 / 1)

生命進入深秋,會自然地產生成熟的安靜。這種安靜,並非死水一潭抱殘守缺,而是由於人的思考開始上升到更廣博的境界,心靈出現了回味無窮似的肅穆感,人的目光漸漸變得深沉起來,審視事物的視角也因之開闊。

我看到楊瀅老師的一幅幅攝影作品,心中油然泛起這樣的想法。這些作品確實讓我訝異,難以想象已經七十多歲的老人,如何把自己趔趄的腳步,邁入遙遠的異鄉,不顧身體滯重而登高遠眺,捕捉大自然富麗神奇的一瞬之美……什麼樣的精神動力,又是什麼樣的情感驅策,能使一個耄耋老者生發如此的生命激情?

但我見到楊瀅老人時,她已經83歲了,坐在我身邊,眼神醇厚溫暖地看著我,一一指給我她的照片都出自哪裏,雖然話語平靜,可那彎曲的手指在照片上移動,仿佛她的腳步又重新邁出——藝術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繆斯一旦撥亮你的心燈,就再也不會熄滅,無論何時,當我們麵對藝術品,作者的血液會嶄新地奔流,完全忘卻時光的塵埃是怎樣殘酷地塵封記憶,——一切都會清晰地重現。

我喜愛楊瀅老師的作品,在於她常常給我們傳達出人間闊大的氣息。她的鏡頭就是她的眼睛,看到的不僅僅是局部,而是延伸與拓展的景深效果,於是畫麵的人間煙火或者瑰麗自然,都不是小情小景了。我想應該是作者心境開闊所致,楊瀅老師雖為女性,但我總能從她的表情和舉止上一瞥到一種靈魂的硬朗大氣,不拘於女性視野,不被眼前利益所局限,所以她的攝影鏡頭已然選取了那些引人遐思的大美景象。

比如《朝陽灑向禾木鄉》,楊瀅老師在新疆取景,老人說在北疆拍攝的。這幅攝影作品簡直就是給了我們一個村莊!僅僅一幅照片上,物象內容有山嶺、河流、農舍、森林、草地、光線,而且不是單調的一片樹林、一座房屋、一道陽光;山嶺下的村莊,藍水流動,二三十座屋舍雞犬相聞,陽光普照在村落上,遠處和近處原始森林圍繞著,甚至樹林的色彩就油畫一樣給了我們不同的綠色變幻,及至深秋之金黃……整個畫麵包納得細膩豐富,令人咂舌。

這樣靜美如畫的作品還有很多,新疆的,雲南的,青海的,廣西的,等等,山水人家農牧之事,都在楊瀅老師的鏡頭中得以淨化和升華。閱讀這樣的畫麵,會讓人頃刻沉浸於寧靜,感受人間原本就該有的純樸美質。還有的作品非常富有勞作之生動,牧羊的,轉場的,遷徙的,守望的,淘洗的,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生活情境中,生存不但是唯美,更重要的是山野鄉間平原上的匍匐繁衍,一切均是生命鏈條的轉動。這樣的作品,是藝術,也是人生存於大地的提示。這是思考的結果,是楊瀅老師在人生的秋天,給了我們一份沉思的情懷。

我尤其凝視楊瀅老師幾幅雪山圖。我不知道她年邁的腳步,如何抵達那麼聖潔之境的,隻有飛鳥能夠飽覽的冰峰,在她的鏡頭中閃著神光,逶迤綿亙——光色或金或銀,哈達一樣純潔,聖徒一樣崇高。我不是第一次看到雪山攝影作品,但大多數作者在極地險峻和高原美麗上停留自己的目光;楊瀅老師的雪山雪峰,卻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壯闊神性,你會在這些作品麵前頃刻物我兩忘,不知身在雲南或者青海,而且想到人間還有天堂……宗教般的洗浴作用,使得我們的靈魂得到更新。

從青春飛揚,到靜穆的秋天——人的精神與心靈,到底該怎樣讓自己一點點從簡單到豐贍,從膚淺到深邃?如果命運給了我們更多的歲月,難道我們不該像這樣越發懂得生命的高貴與人間的博大?

因此我欽佩這位古稀之年還在攝影路上的老人。祝福楊瀅老師!

責任編輯賈秀莉林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