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年唐國滅亡,李煜和小周後被抓回汴京,同年潘仲詢北上抵禦遼軍。
李煜,原名李從嘉,公元976年,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這是一個屈辱的稱號。宋太宗趙光義一直垂涎於小周後美貌,多次強留小周後於宮中,強幸於她,有《熙陵幸小周後圖》傳世。
亡國之後,成詞宗。
在痛苦鬱悶中,在生命的最後時期,李煜的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他的詞沒有絲毫的雕琢痕跡,純粹是天然而成,可謂鬼斧神工。曆代成就高的詩詞都是將感情和藝術手法融為一體的,一般的詩詞,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澀,不能使讀者很通暢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詞就將兩方麵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語一樣的語言包含的卻是一般人難以有的也難以體會到的感情,可以說,李煜的詞達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藝術成就。為兩宋詞的發展開拓了眼界。
詞成就了李煜詞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也將他送上了西去之路。小周後被多次強幸。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為心情鬱悶,就讓歌妓奏樂,吟誦出千古絕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後非常惱怒,當晚就用牽機藥毒殺了李煜。李煜死時年僅四十二歲。
切身的亡國之痛,他都融進了詞中,由此誕生了詞史上最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哀思切切,何以了,送詞宗西去的便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