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汗國又名回鶻汗國,它是由回紇部落藥羅葛部建立。回紇人早期和草原遊牧民族沒有什麼區別,也是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公元五六世紀時回紇人(又稱韋紇)主要居於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到7世紀初時他們又活動在色楞格河流域。
回紇人真正出現在中國曆史上是在公元646年,也就是大唐貞觀二十年,回紇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滅亡薛延陀之後,回紇人的勢力如日中天越來越強,之後回紇首領藥羅葛吐迷度自稱可汗,但是好景不長,回紇人的這個汗國很快就覆滅了,所以曆史上一般也不以其作為回紇汗國建立的標誌。
公元7世紀末至公元8世紀初,東突厥的默啜可汗強盛,奪取了原來鐵勒的故地。在其巨大的壓力之下,一部分回紇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離開自己豐沃的草地,跋山涉水越過沙漠進入了河西走廊,之後便一直定居河西走廊。
否極泰來,東突厥開始變得衰弱不堪,回紇人的酋長藥羅葛骨力裴羅於公元744年大敗東突厥,遂據有漠北,之後正式建立回紇汗國,而且回紇汗國也曾助大唐平“安史之亂”,收複兩京。
接下來便迎來了回紇汗國發展的黃金時期,回紇汗國經過多年的征戰,其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北至北海(如今的貝加爾湖)。
不過公元744年,也就是大唐天寶三年,和回紇人的酋長藥羅葛骨力裴羅同時自立可汗的還有回紇首領骨力裴羅,骨力裴羅建立了回紇政權(為了區分上文的回紇汗國)。
而這時回紇政權控製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勢力也是日益強盛。隻不過公元840年回紇政權卻被黠戛斯推翻了,同時回紇汗國也在公元840年大敗於黠戛斯,亡國於公元848年。共16任可汗,立國約103年。
回紇汗國和回紇政權的滅亡導致大部分回紇人向西遷徙。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建立了甘州回紇汗國,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紇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紇政權,另一支回紇人在喀什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但是經過回紇汗國再怎麼樣也立國一百多年,鼎盛時期控弦之士超過百萬,所以回紇汗國滅亡之後也有許多部族沿著育水河跨過賀蘭山脈來到豐州,在永豐、臨河、豐安等地定居了下來。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北方的六月天並不顯得燥熱不堪,草木蔥鬱茂盛,白楊樹的葉子盡情的伸展著,給人們撐起了一片濃濃的綠陰,略顯涼爽的微風輕輕撫摸著沁出汗珠的額頭。
遠處便是永豐城,東西大約三十裏.南北寬約二十裏,永豐城牆高不到十丈多,牆頭可行人,雖然有依稀可見的箭望塔,但是還是掩蓋不住一股頹廢氣息的散發。
自從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便一蹶不振,周圍的國家趁機搶占大唐領土,導致大片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奪來的土地淪喪於外人之手。
這豐州雖然沒有被回紇汗國占領,因為朝廷的不重視以及草原部落頻繁襲擾,導致百姓苦不堪言,頗有戰力的天德軍就此衰敗,無力抵擋草原部落的攻擊。
豐州地處邊陲,民風彪悍,百姓習武成俗,為防野獸及馬賊,甚至草原部落來打草穀,而天德軍又無力抵抗之時,豐州各大家族各自組家兵、建塢堡,而且家兵人數不定,少則一百多人,多則四五百人,而這些有防衛能力的塢堡自然也就成為了聚民成鄉的首選。
隨著越來越多的百姓尋求庇護,塢堡內住不下的時候,就在堡外聚成大小不一的村落,一旦有突發情況,百姓也能盡快躲進堡內。而這些家兵雖然平時務農,但是有外敵的時候則聚而抗敵,戰鬥力也算可觀。
仆固,又作仆骨,本是漠北九姓鐵勒強部,在突厥汗國、東突厥汗國、後東突厥汗國時期已嶄露頭角,後突厥汗國滅亡後,一部分南下降唐,另一部分成為回紇汗國的重要部落。及回鶻西遷,仆固部更進一步演變為回鶻的王族,成為繼藥羅葛、阿跌之後,回鶻的第三大王族部落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