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城又稱三降城,唐朝時亦稱河外三城。最初以接受匈奴貴族投降而建立,到了唐朝時因後突厥汗國的興起,受降城成為黃河外側駐防城群體。
三受降城體係是唐朝建立的進攻型軍事重鎮體係,控製了漠南,就等同於後突厥汗國的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地區成為唐朝北疆內的軍事地區被唐朝控製,所以三受降城的存在嚴重削弱了後突厥汗國。
三受降城位於河套北岸,隸屬於天德軍和振武軍兩個軍鎮,與周邊軍鎮、州形成中晚唐時期河套內外的防禦體係,帶有突出的軍事駐防性質,同時兼具多種其他功能,如軍政中心,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
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圍地區組織墾田,部分地解決了當地駐軍的軍糧供應和經費開支。自築城後,又先後為安北都護府、單於都護府、天德軍、振武軍等重要軍事機構的治所。
在這裏不得不說唐朝的對外軍事部署,唐朝立國之初主張不修築長城,因此大規模構築長城的活動並沒有出現,這在中國曆史上實為罕見。於是相對前朝而言,三受降城的規模要小得多,且所費人物財力不可同與秦、漢、北魏、北齊、北周、隋等相比,但是三受降城卻對懸遠人煙稀少的邊疆防禦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受降城皆築有壅門,在公元708年,唐朝乘默啜可汗西征突騎施時,遣張仁願於河套北岸築三受降城,耗時2個月,並於牛頭朝那山以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到了公元711年,解琬又奏請裁減三受降城戍兵10萬人,但是張仁願卻想繼續擴建三受降城。
不過張仁願最初遭到了唐休璟的反對。在公元683年時,唐休璟突然反對放棄豐州,命令張仁願擴建三受降城,於是唐朝乃在此擴建了三受降城,占據了漠南,嚴重削弱了後突厥汗國。
公元716年,默啜被他的鄰居靺鞨的拔曳固部眾所殺,於是毗伽可汗繼位。並且毗伽可汗開始對唐朝改善關係,於是頻繁的邊關戰事才得以停止下來。草原民族一直到了公元840年回鶻汗國滅亡的時侯,都未能對唐朝造成較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唐朝河套地區基本無戰事。
不過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於邊關的控製力大不如前,三受降城的駐守士兵也由幾萬兵馬銳減到了兩千多兵馬。隨著唐朝對於漠南由軍事進攻到軍事防守的變化,契丹人組成了新的八部聯盟,開始壯大了起來,已經成為唐朝北境的重要威脅。
北受降城天德軍防禦使府邸的一座大廳內,兩個年輕的文人正盤膝而坐,焚香煮茶,討論棋道。
“明日殿下就回來了!”崔胤一臉放鬆地說道。
“是啊,豐州的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真是愧對殿下厚望,辱沒了我杜家名聲啊!”杜讓能臉色落寞地說道。
本來李健讓杜讓能與崔胤一同先來,而且杜讓能也是打算提前治理好豐州,等待岐王殿下的駕臨,可是他沒有想到豐州的官場如此黑暗,根本不買他們兩個人的賬。
“這怎麼能夠怪群懿呢?豐州這些官員一個個陰奉陽違,況且群懿隻不過是殿下的謀士而已,殿下如何不知道呢?”崔胤悠悠地說道。
“昌遐可知道殿下為何將勢力從長安轉移出來?”杜讓能看著崔胤,頗有深意地問道。
“哈哈!”崔胤笑著說道:“群懿出身杜家,又是杜相的後人,豈能不知?無非就是學重耳矣!”
姬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少時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
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順利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崔胤將岐王李健比作晉國的重耳,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像李健這個真正的心腹謀臣杜讓能相信自己。
“哈哈!”兩人相視而笑。
……
“咚!咚!咚!”
清晨的北受降城被打掃的一塵不染,整個豐州的大小文武官員都齊聚城門口,許許多多不明所以的百姓也全聚到官道旁邊。
“老張頭,你二弟是這城門的守軍,你知道這是誰要來咱這窮鄉僻壤的地方啊?還弄這麼大的陣仗!”人群中有人嘀嘀咕咕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