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血國封王的人,多數都是皇室宗親。雖然不代表實權,但是地位卻是比一般官員尊崇的多。
皇位之下就是親王,親王之下是藩王,藩王之下是郡王,張鈞的東山王就是屬於郡王。但是由於張鈞被封為朝廷右相和天下兵馬副元帥,所以在赤血國曾皇以下,被排進前三,這卻不是親王這個虛銜能比的。
裕親王是曾皇的叔伯兄弟,在這些統帥之中的地位最高,所以曾皇讓他先發表一下意見。
“曾皇,這個張鈞確實屬於天下第一等的奇才,沒有想到治軍多年的楚天大元帥和楚瑜副元帥,竟然被張鈞輕易的扳倒。聽說他們的五百萬大軍夜悉數歸降了張鈞。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張鈞是怎麼辦到的?”
“雖然您極力培養他,卻養虎為患,可惜這個天下第一等的奇才,是個天生反骨、忘恩負義之輩,現在張鈞既然造反,我們何不趁他羽翼未豐之際,把他一舉拿下,既能避免張鈞繼續做大,又能收編五大家族的那些軍隊,這豈不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裕親王道。
“裕親王高明,張鈞現在剛剛兵變,新收編的這些將士未必是真的與張鈞一心,極有可能是被他的火器軍脅迫下歸降的。現在想來軍心不穩是肯定的。特別是新建的四百萬新軍,雖然人數不少,但是隻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接受五年訓練的新兵,上戰場之後一觸即潰的事,幾乎成定局,我同意裕親王的看法”一名統帥站起身說道。
裕親王的一番言論當即得到了大多數統帥的認可,紛紛表示與裕親王看法一致。
“我認為不可輕舉妄動,現在咱們最大的敵人是雲陽國的冷皇,赤焰關地處險要,如果我們把張鈞逼急,張鈞開城投降雲陽國冷皇,到時候我們這三千萬將士隻怕就危險了。你們想想,前有三千萬大軍虎視眈眈,後無堅城利寨可守,到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宋王開口說道。
宋王也是曾皇的直係親屬,是一個二等王藩王。一直在軍中以睿智著稱,被譽為曾皇的軍師之稱,山穀圍困冷香兒之計就是他首先提出來的,曾皇也一直很器重他。
“宋王你接著說”曾皇也一直有這種擔心,見宋王意猶未盡。
“赤焰關六百萬大軍能夠逼退雲陽國的兩千萬大軍,可不是楚天帶領的那五百萬人的功勞,真實的情況是被張鈞的一頓大火燒怕了,所以才被迫接受三皇子薑康的提議,停戰議和。何況以我們現有的三千萬大軍,有誰敢說我敢直麵張鈞的火器軍?”
眾位統帥麵麵相視,誰能不知火器軍的厲害之處,不傷一兵一卒幹掉十幾萬雲陽國攻城勇士,這樣驕人的戰績可是他們不曾有過的。
何況張鈞智計更加厲害無比,冷香兒的千萬大軍令曾皇都束手無策,張鈞隻是略施小計就迫使千萬大軍投降,雖然投降也是受火器的影響,但是要沒有張鈞的切斷水源和攻心之計,單憑火器威猛也很難做到如此完美接收千萬大軍的投誠。
宋王的一番分析絕對入情入理,如果以個人修為單挑的話,這裏的統帥沒有人會怕張鈞。但是與威力無窮的火器軍對抗,確實沒有誰敢與張鈞正麵大戰一場的。
“宋王既然提出了不戰的理由,那我們接著怎麼辦?真的要撤軍嗎?那豈不是眼看著張鈞做大,如果等他穩固了赤焰關的根基之時,隻怕赤血國會有被張鈞吞並的危險”裕親王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諸位,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你們沒有發現嗎?請問諸位,張鈞兵變已成事實,可是傳來的消息中,可曾有張鈞自立為王的消息?可曾有張鈞屠殺皇室、五大家族、和諸位被捕的將軍統帥的消息?”
“這裏有一份張鈞親筆上書的書信,上麵明明寫的是為六百萬將士請命,和被朝廷與八王勢力所迫,才被迫清君側、除奸臣。更擺明立場與曾皇乃是親如兄弟,定與曾皇同心內除奸佞、外禦強敵的決心。”
“我們姑且不論這封書信內容中真實部分有多少,但是至少張鈞還沒有與曾皇徹底決裂的意思,畢竟曾皇一手扶持張鈞崛起,這種知遇之恩,恩同再造,張鈞如果公開與曾皇開戰,會被天下之人不恥,受萬世唾罵,隻怕忘恩負義這道罵名很難被洗清。諸位,張鈞不傻,怎麼會在根基未穩之際,即樹強敵又承擔起萬世唾罵的罪名?”
“所以我分析,張鈞此時隻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