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中畢業便輟學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幫助父親料理修車店,他的工作是接待和收費。有位顧客對父親說:“老板,你後繼有人了!”父親答:“不,我不能讓孩子跟我學修汽車。”
孩子後來問父親:“為什麼不讓我跟著你學修汽車呢?”父親說:“汽車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要比汽車重要多了,而且也豐富生動多了。”這是一位汽車零件製造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他說那時候是多麼希望自己能跟著父親學修汽車。但父親偏偏收了一個外村的徒弟,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為此,父親和母親吵得不可開交。他那時候也恨父親把技術傳給別人,就等於自砸飯碗,何況自己的兒子對汽車有著濃厚的興趣。
記者問他現在還恨麼?他笑著說:“我父親說的對,我不能跟著他學修汽車。”
他曆數了影響並支持自己創業的四個人,他們全是自己當年的客戶。第一個人是位製造商,當年曾多收了他的錢,第二次來時把多餘的錢還給了他,後來就經常來修車。再後來他成了一家電纜廠的老總。
第二個是位婦女,她的車的夾縫裏有一遝錢,是他發現並交還了她,他後來知道她的丈夫就是城裏一家銀行的行長。
第三位和第四位是山東籍的跑長途運輸的兄弟,他們的車壞了,但沒有足夠的錢維修,而車上的從福建運來的柑橘卻不允許耽擱太久。他自作主張地隻收了維修成本費。這四個人後來就成了他創業的“發軔”。
山東籍的兩兄弟給了他信息,電纜廠的老板低價提供給他寬敞的閑置廠房,而那個婦女的丈夫貸給他寶貴的一百萬元的創業資金。
對於一個修車者來說,他認為接待和收費要比修車重要,這在常規之外,又在常規之中。那麼想想我們的工作吧,到底什麼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