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裏的阿房村一帶,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建築。我們在中學課本裏,就學過《阿房宮賦》,其中“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這樣的詩句就形容了阿房宮的富麗堂皇和宏偉壯闊,不過,阿房宮是怎麼消失的曆史上一直是個謎傳說最多的一個版本是項羽燒的。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2000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麵內隻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曆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
據專家介紹,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考古人員一直沒有找到碳灰的痕跡,因此專家初步斷定,阿房宮並非毀於大火。同時考古人員在發掘過程中一直沒有發現一塊秦代也就是當時的瓦當或瓦當殘片,因此專家推測,秦代的阿房宮很可能沒有完工就遭到了破壞,至於何時遭到破壞,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破壞,目前還是個謎。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或許能揭開這個千古之謎。
阿房宮遺址考古發掘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織發掘的,考古人員首先從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考古勘探,截至目前勘探麵積已經達到20萬平方米。據專家介紹這次發掘基本上搞清楚了阿房宮遺址“前殿”的基本範圍。專家從現場出土的建築夯土痕跡來看前殿的基址最少在54萬‘平方米以上,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遺址。彳秦阿房宮是秦王朝擬建的政令中心,宮殿建築群規模宏大。它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裏處,與秦都鹹陽隔渭河相望。西漢時,阿房宮遺址被劃入上林苑範圍內進行宮苑建築。因其東、北、西三麵有厚重的宮牆,史稱“阿城”。阿房宮因地勢高曆代多為駐軍之地,宋代以後逐步夷為農田。1961年,阿房宮遺址被中國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文物園林局副局長、秦阿房宮考古隊副領隊孫福喜說一年的時間裏,考古人員勘探的麵積超過了20萬平方米,發掘麵積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發現的紅燒土隻有少量的幾塊。如果說是大麵積的火燒三個月(此為史料所載)的話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除了紅燒土外還應有大量的草木灰。
孫福喜認為項羽火燒的是秦鹹陽宮。這從後來的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秦鹹陽宮遺址曾發現大片的紅燒土遺跡。阿房宮之所以沒有被燒的解釋是,何房宮14平方公裏內有60餘處夯土基址,一些地方建成了,一些地方尚未建成包括這個前殿是否建成也屬存疑之事。
“南海1號”沉船之謎
為中國考古界矚目的“南海1號”沉船在1987年被發現。當年8月,交通部廣州救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打撈公司在廣東台山川山群島外搜尋一艘沉船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條載有中國瓷器的沉船,還撈起了一批沉船遺物,其中包括宋、元時期的200多件瓷器還有一條罕見的鍍金腰帶。這艘沉船被命名為“南海1號”,經初步推斷為南宋沉船,距今約700年至800年當時可能是從廣東出發的。
據了解,中國有悠久的航海史,航海大國的鼎盛時期在古代曾持續了近千年之久。以廣東為起點的海上“陶瓷之路”(或稱海上“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貿易的橋梁。據史料記載,鴉片戰爭以前有記載的、湮沒在這條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沉船不計其數。廣東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2000多年來的海上貿易長盛不衰是海上絲路的起始點和必經之地不僅沿岸有相關的文化遺存,海底的文物資源更是豐富隨著近年許多文物和古船不斷被發現廣東沿海早已成為考古學界關注的“黃金海岸”。
“南海1號”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初步出水的這200多件文物顯示,此船對研究、複原中國從西漢到明清期間重要的對外貿易信道——“海上絲綢之路”1的曆史,以及中國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它所蘊含的許多寶貴信息,是陸地考古望塵莫及的。
據悉,“南海一號”自80年代發現以來,曾一度與日本簽署過打撈合作協議,但幾度擱淺,事隔10多年以後才再次提上議事日程,一方麵是由於中方的技術原因另一方麵更由於考古資金的匱乏。
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2003年中國組成的水下考古隊在台山川山群島海域,對“南海1號”沉船進行考古調查,揭開這個海底之謎。
但是那次工作的重點是“南海1號”沉船遺址的定位及測量工作,沒有做大規模的發掘,旨在全麵掌握沉船遺址的範圍、保存狀況、遺址分布狀況及受破壞的程度。因此南海1號”沉船遺址至今仍然是考古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神秘浩淼的南中國海域給考古人員留下了無限的探求空間隨著考古調查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南海海底究竟掩埋著多少動人故事?海上絲綢之路的真相又將怎樣?將逐步得到破譯。那麼,在南海海域還會有南海二號、三號被陸續發現嗎?人們期待著更多的“南海二號”、“南海三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