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太乙山陰結雁翎關城血書立戰約
順治元年(公元1644)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於山海關擊敗大順軍,占領北京城。順治帝福臨由盛京(今沈陽)遷至北京,清朝正式定都北京。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清朝已天下無敵,此時與清軍並存的,尚有三方勢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權,豫陝的李自成大順政權,以及四川的張獻忠農民軍,其兵力均超過清軍,且占據著南方及西北全部。然而頗令人詫異的是,清軍再次發力,消滅農民軍,滅弘光政權,滅隆武、永曆政權,到康熙三年(1664年),短短二十年,清朝基本上消滅了地方上的農民政權和南明反抗勢力,可謂所向披靡。
李自成,朱由崧,張獻忠的潰敗令無數不滿滿清統治的漢人大為失望,在認為靠三大勢力無望之下,眾多武林高手齊聚終南山,在號稱“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天下第一福地”的樓觀台會盟,殺牲歃血,立誓於神,鑿地為方坎,殺牲於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盤,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為盟書,盟書言簡而意賅,“同盟之人,皆為手足,不克清走,不複自由。”又用刀斬一隻雄雞,在每碗酒裏灑幾滴雞血,對天發誓,然後各飲盡血酒,表示親如手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並在眾高手的商討下,以比武而選定盟主,結果名不見經傳的白蓮教原教主,聞香教創始人王森之孫,劍道大師王好賢之子,聞香教主王福林以其祖父聞香教主王森所創劍法聞香劍法戰遍群雄,最終奪魁,其聞香劍法以防守著稱,在戰諸雄之時,無人能傷他,他也難以擊敗其他高人,但因其內力著實驚人,總讓別人體力不支而現行認輸,曾大戰少林三僧臉不紅,新不跳,卻連大汗也不流一滴,被諸君戲綽號“不淌汗”。
王福林也就被選舉為聯盟盟主,並在唐末道教祖師之一漢鍾離修道處,今台東約6公裏鄉赤峪口內東山腰處的迎陽洞命名為雁翎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有詩《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毛伯溫(1482年-1545年),字汝厲,號東塘,蓋明朝兵部尚書,將領。“襄懋”毛伯溫不費一刀一劍討平安南歸朝。萬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下詔誇獎毛伯溫功績,曰:“征南粵,克清萬裏之妖氛,晚遂優遊,久聞淪謝,眷老成之在念,宜恤典之薦加。”其兵器雁翎命名,意在希望群雄能像毛將軍一樣為明立下汗馬功勞。
有位好手名叫江天寒,江湖人稱“地凍天寒”,善使槍,一杆快槍令無數人膽寒,別說是人,天亦凍,地亦寒,故此得名。江天寒總不服王福林,認為其聞香劍法總有攻破的辦法,曾與其大戰七次,每次都耐他不得,作為“絕倫雙槍”之一的他在七次戰敗之後,仰天長嘯一聲,讚道:“長城不倒,聞香不破。因此聞香教主“不淌汗”王福林之名在江湖中越傳越廣,越傳越神,因其能吃飯,能飲酒,又能詩文,酷似先賢毛伯溫(《明史》有記載:“飲啖兼十人”,意為吃法喝酒皆有十人的總量。此外毛伯溫文學造詣頗高,工詩,有《毛襄懋集》十八卷、《平南錄》,《東塘詩集》十卷及《毛襄懋奏議》二十卷。)稱其襄懋轉世,號“小溫伯”,欲救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趕走韃子,恢複明國,還漢人大好江山。總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江湖上沒有人能一對一打敗王福林,又稱“王不敗”
王福林的祖父王森可是江湖上一等一的好手,自創十八路聞香劍法(後被王福林改為二十二路),《辭海》稱:“王森,明代聞香教首領,原名石自然。創立聞香教,秘密組織群眾,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信徒極多。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被捕,判死罪,行賄得釋。繼又入京師傳教。四十二年又被捕,越五年死於獄中。其子王好賢,後與徐鴻儒發動起義,失敗而死。”祖父王森,父親王好賢都是明朝知名愛國人士,因反清而被判死罪,對韃子更為怨恨,曾削發立誓,不把韃子趕出中土,不成家,不生子,若背誓言,猶如頭上之青絲,以名誌。自幼苦習武術,右具文采,好古詩,酷愛陶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