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社會治理“接地氣”
專題調研
作者:張虎
社會治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要真正使社會治理創新“接上地氣”,增強對群眾訴求的回應能力,就應當從群眾路線入手,強化群眾參與理念,健全群眾參與體製機製,使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貫穿到社會治理工作的始終。堅持將黨的群眾路線與社會治理有機結合,是有效地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所在。
著眼加強社會協同,持續發動群眾,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模式。社會治理的目的是為了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在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充分發揮作用,真正做到當家作主。在社會治理中貫徹群眾路線,就是要求政府將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從群眾的反映中發現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群眾需求和利益,總結提煉群眾的意見,形成社會治理的具體措施,並外化於群眾的自覺行動。為加強社會協同,持續發動群眾,克拉瑪依區以構建“網格為主、條塊結合、梯次管理、逐級負責”工作格局為導向,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網多責、一格多員”網格化精細管理的社會治理新模式,不斷探索並建立健全社區管理服務、綜治、法治、社會矛盾化解等長效工作製度,從而引導和保障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著眼夯實基層基礎,堅持服務群眾,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服務水平。社會的複雜性決定了社會治理的艱巨性,加強社會治理體製創新和貫徹群眾路線的戰略重點,就是要著力服務好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其本質和核心就是“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政府要轉變觀念,由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真正做到把人民群眾讚成不讚成、滿意不滿意、支持不支持作為社會治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服務群眾方式,寓社會治理於服務之中,從而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五百”工作機製是克拉瑪依區在創新社會治理體製中的有益探索,其著力從關注百姓身邊的小事做起,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重心下移,使機關幹部和社區工作者更加深入居民、深入實際,實現信息在一線掌握、呼聲在一線傾聽、政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檢驗,極大地夯實了服務治理基礎,提升了新形勢下社會治理與服務工作的細致化、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水平。
著眼運用現代科技,真誠貼近群眾,不斷破解社會治理新課題。現代科技對於社會治理的核心價值和作用,在於促使政府的體製機製、管理結構和運行流程發生轉變,目的是使人民群眾獲取政府的服務更加簡潔,使政府的服務和管理更加高效。因此,要創新社會治理運行機製,充分發揮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履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建立全麵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治理綜合信息係統,構建社會治理信息化應用平台。克拉瑪依區自2007年7月起,在數字化城市管理服務係統建設與應用方麵進行了有益探索,隨後逐步完成了12345熱線與社會治理平台的整合、政府門戶網站與辦事服務的開發,開通96555投訴監督熱線等工作,實現了科學、嚴格、精細、高效、全時段、全方位覆蓋式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快速及時處理群眾身邊的大小問題,架起了政府與居民之間的連心橋。
(作者為新疆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委書記)
責編/陳楠 美編/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