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止血繃帶誕生(1 / 2)

營州位於後世遼寧朝陽。唐朝初年,營州再往東包括遼東半島在內的的大片土地都被高句麗所占據,再往北方向則是契丹的勢力範圍,而吉林、黑龍江以及更北的大片土地則被靺鞨諸部所占據。

當時,契丹的勢力在東北地區最為薄弱,隻占據了遼寧阜新至鐵嶺再到內蒙通遼之間的一小塊區域。最為強盛的就是高句麗,後世的朝鮮以及遼寧大部分土地都被他們所占據。至於靺鞨諸部雖然占據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但是地廣人稀,有多處於苦寒之地,所以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營州現有兵力四萬一千人,其中騎兵約六千人,弓箭手約兩千人,其餘均為步卒。當初組建的快速反應部隊,如今一分為四,其中西北分得其中三分,分別把守在與吐蕃以及西突厥接壤的地帶,最後一支便是當初薛仁貴手下率領的那三千人馬,如今也歸到了李恪的營州大都督府治下。這也使得李恪所轄人馬達到了四萬四千人,這在當時的大唐戍邊軍隊中,至少在所轄兵力上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了。

即便是這樣,李世民仍舊不放心自己的這個三子。李恪動身上任後第五天,李世民再次下令任命李靖為兵部尚書兼營州大都督府司馬(嘿嘿,為了自己的兒子,硬是把李靖給降了一級。),協助李恪鎮守遼東。

李恪出京之後,倒也沒有著急趕往營州上任,由於他的祖父李淵,也就是唐太祖在四月去世,他由於當時正在返京路上,所以沒有趕上。如今尚未下葬,他又要離京赴任。所以在行程上稍作調整,改道前往太原,拜祭了一番李家祠堂,又專程去了趟河間,拜見了伯父李孝恭,送上了十把太師椅,一整套的三國演義之後,這才前往營州。

快速部隊的三千人,按計劃要自行前往營州的,但是李世民不放心自己這個寶貝兒子的安全,就讓這三千人馬跟隨遼王殿下的親衛隊同行。這樣一來,三千多人馬一起上路,倒也是浩浩蕩蕩,頗為壯觀。隻是苦了沿途的州縣,尤其是那些小縣城,城內根本就駐紮不下這麼多人。再加上李恪不務正業的一邊遊山玩水,一邊探親訪友,這行軍速度也就可想而知。

他這一路人馬還沒有到達河間,李世民便派來信使把他給訓斥了一番,讓他加快速度趕往營州赴任。誰知信使一走,他又恢複了老樣子,仍舊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已經成為他心腹的薛仁貴十分難以理解他的做法,忍不住問他這一次為何行軍如此緩慢,難道說其中有什麼奧秘。李恪之所以不著急,是因為據史書記載,這幾年遼東地區相對平靜,再說有李靖替他打理軍務,他還有什麼可不放心的。但是他又不能這麼說,同時又覺得薛仁貴這個人,雖說在曆史中是個人物,但是在為人處事上太過剛直,不懂得變通,所以決定借此開導開導他。於是微微一笑,然後告訴他人不可以事事都要出風頭,也不可事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否則的話連老天也都會妒忌他的。見到他還不開竅,就又告訴他人不可以太過聰明,要做到大事聰明,小事糊塗,時不常的還要犯些小錯。隻有這樣,你的同事、上司才會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才不會嫉妒你、算計你。

薛仁貴也是聰明之人,聽完他所說的話,哪還不明白他是另有所指,同時也是在變相教導自己。再仔細這麼一琢磨不覺得出了一身的冷汗,自己這上司加靠山,也未免太聰明了吧,如此年紀考慮事情居然如此縝密,這樣的人簡直太可怕了。看來以後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再向以前那樣率性而為,不管別人感受。

這一路上就這麼不緊不慢的往營州走,到達關外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中旬。正好趕上秋收季節,道路兩旁到處都是待收的高粱。

看到這紅彤彤的高粱穗,李恪的心裏不由得一動。去年底,李愔曾經給了自己一份釀酒的方子,後來由於忙於練兵打仗,就把這茬給忘在了腦後。如今看到這熟透的高粱,不由得又想起了這回子事。高粱酒?這可是好東西啊!喝了一年多酸酒的他,在這個念頭出現的一瞬間,便再也坐不住了。下令部隊急速行軍,二百多裏路隻用了三天就趕到了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