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一直到目前為止,與營州接壤的契丹卻依然沒有任何的表示。派往契丹的探馬不時的會發回契丹境內的情況,雖說也有個一些調兵的舉動,但是動作並不大,而且是調往契丹的都城,看樣子倒像是維護都城的穩定。
為了刺激一下契丹方麵早點下定決心,李恪下令兩萬人馬向大唐與契丹的邊境進發,分別駐紮在與契丹接壤的兩處兵營之內。這兩處兵營與契丹的都城相距都不過二百餘裏,而且沿途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與草原的接壤地帶,如果全力趕路的話,以閃電部隊的速度一天之內便可以抵達到契丹的都城城下。
按說如此一來,契丹如若真的不想降於大唐的話,就一定會做出相應的對策,誰知他們不但不予理會,反倒加大了向都城增兵的速度。由於都城早已經關閉,外人根本就無法進入城內,而之前混入都城內的探馬也無法把消息發送出來,所以契丹方麵到底發生了什麼,外邊的人根本就無法知道。
就在李恪和李靖在商議是否在春節前發動攻勢,給契丹再增添一點壓力的時候,探馬來報:契丹都城城門大開,並且派出一路使節團,而且使節團的聲勢浩大,足有上千人的規模。隨同使節團同行的還有數不清的牛羊以及馬匹。
對於契丹的這一舉動,李恪和李靖都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按著使節團的這個規模,早已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次,而且使節團行走的路線,是直奔沈陽而來,這也不符合規矩。這裏麵一定有問題!
臘月二十九,契丹的使節團來到沈陽城,契丹使節團的團長赫然就是上一次前來向李恪求援的,契丹可汗的三弟沐古特。隨行的人員契丹可汗的長子多古塔、三子格明、幼子拉古爾以及他們的家眷。
另外還帶來了契丹可汗最為疼愛的女兒,被稱為契丹明珠的格根塔娜(說明一下,本人曾上網查詢過,契丹屬於已經消亡的民族,很多東西都已經失傳。而大家所熟悉的契丹姓氏如蕭、耶律等姓氏多為唐代以後的才有的,不合適在這裏拿來使用。所以為了圖省事,就用現在的蒙古名字代替了,還望看書的朋友們勿怪)。準備把她謹獻給李恪作為偏妃。
契丹方麵隻留下契丹可汗的二子赤龍在協助自己的父親管理契丹內部的事物。
單單從表麵來看,契丹這一次可謂是下定決心要歸附大唐,而且不同於以往的屬國,而是徹底的融入到大唐之中。但是,不管是李靖還是李恪都認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由於馬上就要到新年,所以李恪並沒有著急正式的接見他們,隻是在偏廳設了家宴來接待眾人。按照大唐的習俗,這種家宴之上是不談涉及到國事的問題的。所以,盡管契丹方麵的使節團團長沐古特有一肚子的話要說,也隻好先忍下來,一切都要等到春節過後,遼王府也就是大都督府正式辦公以後,再以正式的使節團的名義要求覲見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