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冤情(2 / 2)

原本熱熱鬧鬧的場麵,在李恪加入進來後不過一炷香的時間,全船近二百名水手,除去正在當值的那二十幾個人以及陳華以外,全部被李恪的手下給灌倒在桌子下麵。

看看桌子下麵一水兒的都是自己的手下,再想想一會兒連個替換值班的人都沒有了,陳華不由得有些哭笑不得。趕緊從四周護衛的船上先調了幾十名水手過來。

整整二十天的時間,李恪一行人這才來到泉州外的海麵,遙遙的已經可以看到遠處的地平線。派出去向泉州方麵報信的船隻,已經於頭一天便已經出發,想必此刻泉州方麵早已經做好了迎接的準備。

唐初的泉州,並非是後世的泉州,而是後世位於閩江出海口處的福州。自古以來,這裏就是海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商口岸,所以泉州的繁華,即便是中原以及江南地區也很少有堪與之相比較的。

李恪此次前往嶺南道,其目的最主要的是考察一下當地的水師情況,其次才是體察民情。海上行船的二十天裏,他已經對泉州水師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任務已經完成了大半。李恪自己不管是在京城,還是在營州都還有著一大堆的事情等著處理,再加上此次江南之行已經過了半年,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又即將出世,難免有些思家心切。嶺南道今年也沒有發生重大的災害,所以也就沒有心思在這裏多做停留,隻想著到各地走馬觀花似的轉上一圈,讓當地老百姓知道,朝廷還是關心民間疾苦的,然後便打道回長安交差。

誰知世事難料,他越是著急想早日返回長安,老天爺就越是不讓他遂了心願。他剛剛邁下船板,還沒有來得及和前來迎接他的泉州官員說上幾句客套話,就聽到後麵傳來一陣喧嘩聲,迎接他的官員們的身後不遠處傳來一個人的高聲呼喊聲。李恪皺著眉聽了半天也沒聽明白那個人喊得是什麼,倒是發現迎接自己的那些個官員們的臉色變得難看起來。於是轉頭問站在自己身後的陳華,後麵喊話的人到底在說些什麼。陳華的眼神也有些不自然,猶豫了一下,還是老老實實的告訴李恪,是有人在喊冤,而且是在狀告泉州的大小所有的官員。

李恪聽後不由得暗自歎了口氣:唉!我怎麼就這麼倒黴,想早點回去看自己即將出世的孩子都做不到!他就是這麼個脾氣,如果沒有人前來告狀,他也就樂得個清閑,不去管當地的官員是否真的有違法亂紀的行為。對於他這個成功的穿越人士來講,地方官員如果真的奉公執法,清廉如水,反倒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不過,真的有人前來告狀的話,就說明當地的官員實在是做的有些過分了。按照當時的律法,民告官不管是否官員有罪,告狀者首先要吃一頓板子的,所以除非是有重大的冤情,否則的話,老百姓輕易是不敢告官的。再看看眼前這些個泉州大小官員們的表情,李恪就可以肯定,喊冤之人的冤情,一定是早已經在當地鬧得沸沸揚揚的,否則的話也不至於所有的官員都會表現的如此的不自然。

向著親衛隊長郝童使了個眼色,對方轉身離開。不久後帶著兩名中年男子來到李恪的身邊,對著那兩個人說道:“你們眼前的這位就是但今天子的三子,遼王殿下。不管你們有什麼冤情,都可以向遼王殿下進行申訴。”

兩個中年人聽後連忙跪倒在地,一邊用力的磕頭,一邊大聲的訴說自己的冤情。李恪皺著眉頭聽了半天,一句話都沒有聽懂,又不想讓人看自己的笑話,於是說道:“本王剛剛下船,此刻正有些疲倦。你們也先起來吧,有什麼不妨先跟著本王到了行轅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