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解圍永清縣(1 / 2)

長嶺縣城被困已解,李恪也就不再繼續在這裏停留,臨走時不但帶走了來時的一萬援軍,又從守城部隊當中挑選出五千人馬一同帶走。短時間內,長春方麵的高句麗軍隊不可能再派兵前來攻打,留下五千人把守,已經足夠了。房遺愛也想跟隨李恪一同前往解救其餘的各路被困城池,被李恪所拒絕,隻好悶悶不樂的繼續把守長嶺。

李恪並沒有直接去支援任何一個被圍的城池,而是先回到了沈陽。他所以要先回到沈陽,一是要把兩萬四千多名俘虜押送回去,畢竟長嶺縣城太小,負責把守的士卒也少。看守的人太少的話,萬一高句麗再來攻打,就會出亂子的。二來他也要補充一下彈藥,長嶺一役耗光了他所有的地雷以及大半的炮彈。支援長嶺之初,由於時間緊迫,隻來得及製造了八門神威大炮,以及一百二十枚炮彈。這個數量很難令李恪滿意,但是當時急著去救援長嶺,也就隻好先帶著這些去了。長嶺之戰結束以後,李恪越發的覺得八門大炮不足以對對方造成足夠的心理壓力,所以想回沈陽以後,盡可能的多帶上一些神威大炮以及炮彈,力爭在下一次的作戰當中用大炮壓製住對方,以減少不必要的士卒傷亡。

此番出戰長嶺,來回所用的時間一共不過是六天的時間,李恪也知道短短的六天時間內,神威大炮不可能有多大的產量,能夠再增加四門就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畢竟不像是製造炮彈那麼簡單,隻要是澆鑄出炮彈的外形,再添加上火藥就可以。神威大炮的製造工藝要複雜得多,彈簧、齒輪等配件的工藝,不能有半點的疏忽,否則的話,整門大炮都會報廢。

回到沈陽城,李恪就趕上了兩件沒有想到的事情。一是他的大小老婆們已經來到了沈陽,而且古麗娜在聽說了大唐所麵臨的困境後,回到沈陽的第二天便帶領幾名親衛星夜趕往她的部族,說是要給李恪去借兵。對此李恪不知道是應該高興才好,還是替她的安危擔心才好。畢竟現在大唐和高句麗正在交戰,古麗娜要想回到部族,是必要穿越高句麗的勢力範圍。第二件出乎他預料的是,工匠們居然在他離開的這六天內,製造出了六門神威大炮,而且都已經經過了調校,隨時可以派上用場。而隨著鑄造炮彈的模具的增加,炮彈的生產量也急劇增加,短短的六天時間裏,居然生產出了近三千枚炮彈,這對於李恪來講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

僅僅在沈陽城停留了一天,甚至都沒有時間回家和自己的大小老婆們一敘離別之苦,李恪便率領一萬五千餘人馬,趕往沈陽城東方北的永清縣。永清縣距離沈陽城約一百三十裏,最初是高句麗設在沈陽城外的一處屯兵點,因為這裏緊挨著清水湖,湖中物產豐富,湖周圍的土地肥沃,逐漸的變的繁華起來,最終成了永清縣。後來又在永清縣南十裏的地方,緊靠著湖水又重新修建了一處屯兵點,名為“臨湖堡”。大唐打下沈陽城以後,由於當初駐守這裏的高句麗士卒都派往沈陽支援,以至於兵力空虛,隨後被大唐趁機占領。這裏是大唐目前最為靠北的縣城,距離高句麗最北方的重鎮長春也不過才三百餘裏的路程,所以收複之初李恪在這裏安排了五千人馬駐守。

高句麗在向大唐發起進攻之初,這裏便派來重兵攻打,最多時高句麗方麵一共出動七萬人攻打永清縣城。而大唐在第一時間便往這裏派出一萬援兵,並且是薛仁貴親自領兵鎮守這裏,使得這裏成為了五處被圍縣城中兵力最為雄厚的地方。永清縣由於背靠清水湖,北、東兩麵緊鄰清水湖,而南麵又有臨湖堡相互依托,使得高句麗的大軍隻能從西麵一個方向攻打永清縣城。這也導致了高句麗方麵雖然兵力占據了絕對優勢,卻無法攻陷永清縣城。後來,高句麗方麵把進攻的重點設在了長嶺,便先後從這裏調走了近三萬人馬,使得這裏目前還有約四萬人馬。這也在無形中使得雙方形成了對峙狀態,誰也奈何不了對方。於是這裏也成為了五處交戰地點中,近期內唯一沒有發生過戰事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