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限糾結中,高句麗的主將度過了兩天的時間。也徹底的浪費了兩天時間,浪費了原本可以讓他以及手下十萬將士平安撤離的兩天。雖說他在這兩天的時間裏,也曾經多次派出前往沈陽方麵探聽消息的斥候,但是這些個斥候全部都是有來無回。對此正處於無限糾結中的他,並沒有對此事產生足夠重視。在他看來,大唐方麵雖然沒有足夠的兵力發動反攻,但是連起碼的攔截自己一方的斥候探聽消息都做不到的話,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兩天過後,他終於艱難的做出了一項決定,那就是派出一支五千人的先鋒隊伍,去了解一下沈陽方麵的情況。如果沒有可乘之機,便轉頭去攻打襄平城。隻要把利源和襄平兩座城池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這一次出征就不算是白來一趟。
利源城北門外不到十裏的地方,有一座不算太高的土坡,名為亂石崗,充氣量也就有個七八丈高,土坡上林木茂盛,一直向四麵延伸下去。在那個時代,人口相對稀少,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利源通往沈陽的官道便從土坡中比較低的地方穿過。這種地形對於伸出遼東的高句麗士卒來說,到處都可以看到,再說這裏的地勢一點也不險峻,所以他們根本就沒太在意。隻是派出在前麵探路的斥候,向林中射去幾支響箭,驚起一群正在林內歇息的飛鳥,便繼續向前探索。
此刻的亂石崗內,正埋伏著大量的唐軍。其中一部分唐軍的手中,正拿著裝有飛鳥的鳥籠,聽到響箭在附近響起,便打開鳥籠放出裏麵的飛鳥,以此來混淆對方探路斥候的視聽。
穿過這片樹林,探路的斥候三人繼續前行,一人原路返回通知後麵的大部隊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可以放心通過。
眼看便要穿過亂石崗的時候,走在前麵的高句麗士卒,突然間調入到一個巨大的陷阱之中。唐軍當初設計這個陷阱的時候,動了一番心思,陷阱上麵的覆蓋物要達到至少三十人以上同時踩在上麵,才會產生作用。所以這個長八丈,寬超過五丈,深三丈的巨大陷阱。布滿了削尖的巨木的陷阱,一下子便使得至少四十名以上的高句麗士卒落入其中,後麵的士卒在措不及防之下,一時刹不住腳或者是已經及時停住,卻被後麵不了解情況的人生生的給擠下去的人大有人在。
前麵的突發狀況,使得士卒們一時間顯得有些慌亂。還不等後麵的軍官趕過來,兩旁的山林裏突然間人頭攢動,緊接著便是漫天的箭雨襲來,頃刻間尚處於混亂狀態的高句麗士卒便倒下了一大片。剩下的士卒則四處亂竄,想找個可以躲藏的地方。可是兩旁就是說高不高,一下子又爬不上去的個小斜坡,而官道上更是連個能藏下腦袋的石頭都見不到。
這時唐軍暫時停止了箭襲,開始喊話,隻要放下武器並且把手高高的舉過頭頂,便可以活命。否則的話,五息過後將再次遭受箭雨襲擊。眼見著逃無可逃,一些個士卒開始放下手中的武器,乖乖的把手舉過頭頂。走在隊伍後列的高句麗士卒見到情況不對,轉身便向往回跑。就在這時,剛剛經過的路麵上突然間出現幾根粗聲,隨著粗繩的升起,一個絲毫不小於隊伍前麵的陷阱,呈現在了高句麗士卒的麵前。跑在隊伍前麵的士卒們由於事出突然,當發現不對的時候,想收腳已經來不及,尖叫著落盡滿地都是削尖了頭的木樁的坑底。一陣下餃子般的掉進去上百人以後,後麵的人這才算是止住了腳步。
前後兩頭被堵,左右兩方又是不停地弓箭襲擊。在損失了大半人馬以後,剩下的高句麗士卒隻有無奈的選擇了投降。當唐軍的士卒前來抓俘虜的時候,才得知對方的主將已經在眼見沒有挽回的餘地的時候,拔出腰間的佩劍自刎身亡。
整場戰鬥從高句麗士卒掉進陷阱到所有人投降,乃至擒獲所有俘虜,一共曆時不過半個多時辰。這一役共殲敵兩千三百餘人,擒獲俘虜兩千六百餘人,隻有三位在前麵探路的斥候,由於距離大部隊較遠,已經出了唐軍設伏的範圍,在見到大部隊遇襲後,更是在第一時間遠遠地跑開,這才算免於當場被擒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