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殲敵(1 / 2)

就在回紇的主將猶豫著是否還要排除第三波人馬之時,大唐的軍隊已經全軍向前壓上。和前兩次的情況不同,這一次是毫無保留的壓了過來,就連將領們也隨著隊伍一同出戰了。見到這個場景,回紇的主將的雙眼眯成了一條縫:對方這時要一戰分出勝負啊。一點餘地都不給自己一方!既然如此也好,反正自己這邊已經沒有了退路,再拖下去的話軍中就要斷糧了,到那時就更加的沒有戰鬥力了。與其窩窩囊囊的成為俘虜,還不如轟轟烈烈的大戰上一場,即便是戰死沙場,也不枉到這世上來了一遭!想到這裏,高高的舉起手中的彎刀,向著前方用力的一揮,喊道:“全軍突擊!”

連續兩個回合的完敗,已經消耗掉了回紇士卒們太多的士氣和勇氣,當己方主將下達了全軍突擊的命令時,他們並沒有像平時那樣,鬥誌昂揚的衝上前去,而是默默無聲騎在戰馬之上向前衝鋒,就連速度都比平時要慢上幾分。

看到眼下的情景,回紇的主將知道,這一仗敗局已定。想不到自己縱橫草原二十年,從來沒有吃過敗仗,今日一戰居然會落得如此的下場,這難道就是一名軍人的宿命嗎?既然如此,那就讓自己的這最後的一仗,能夠有一個好一點的結局吧。想到這裏,雙腿一夾身下坐騎,揮舞著手中的彎刀衝向了戰場。

連勝兩場的大唐軍隊,此刻正是氣勢如虹,雙方剛剛交手便順利的突入到了對方的隊中,並且迅速的向兩方展開。回紇方麵也並未就此放棄戰鬥,迅速的依靠著身下馬匹的速度,向大唐軍隊的後方移動,試圖在外圍形成一個包圍圈,然後通過遊走中的騎射,對大唐方麵的士卒進行射殺。這是他們一直以來最為常見的戰術,這種戰術非常的適用於對於步兵的絞殺。不但可以快速的消滅敵人,更加能夠最大限度的打擊對方的士氣。

但是這一次他們注定要碰到鋼板之上,因為他們忽略了一項最為關鍵的客觀因素在內,那就是天氣。正麵戰場上的積雪早在一天前就已經被他們自己給融化,但是畢竟不能把北寧城外所有的積雪的給融化掉。隨著大唐軍隊的迅速向左右展開隊形,回紇騎兵可以運動作戰的空間迅速的縮小,他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運動中作戰的戰術便沒有了用武之地。剩下的就隻有麵對麵的交戰。

大唐的軍隊和回紇的部隊差不多,都沒有明顯意義上的單獨兵種。就像是回紇的部隊,上馬就是騎兵,下馬攻城之時就是步兵,遠距離作戰的時候又被稱之為遊騎兵。大唐的部隊也是如此,作為主力的陌刀兵,同時也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弩箭兵,而處於隊伍後麵的弓箭手,在近身作戰的時候就變成了刀盾兵,遠不像是後世那樣,長槍兵就是長槍兵,弓箭手就是弓箭手。這樣一來,對於士卒的要求就變得非常的高,培養出一名合格的士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強大的大唐帝國,為什麼兵力一直都控製在,一個曆朝裏人數偏低的水平之上。這也是為什麼,唐朝的時候周邊的各個民族,雖然兵力上並不比大唐的人數少,卻始終無法戰勝大唐的重要原因。

大唐的陌刀手,在古往今來的各個朝代中的兵種當中,都是一種極具攻擊性的兵種,一種非常強大的兵種。但是到了大唐的中後期,卻逐漸的推出了戰爭的這個大舞台,其中有著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因為這個兵種培養起來非常的不容易,首先來說陌刀的重量就不是一般的士卒可以經受得了的,四五十斤的重量絕非普通士卒可以輕而易舉便能夠玩得轉的,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陌刀手,屬於極度燒錢,極度奢侈的兵種。

第二個原因,製作工藝相當複雜,一把上好的陌刀要經常時間反複的鍛造,才能夠符合標準。當時有句話叫做:陌刀出手,人馬俱碎。意思是說一刀下去,可以將騎兵連人帶馬一同砍死,雖說聽起來顯得過於誇張,但是它的威力還是可想而知的。

到了大唐的中後期,由於國力的衰退,這種極度燒錢,培養起來又非常耗時耗力的兵種,被那些培養起來簡單,又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裝備的普通刀盾兵所替代。這就像是李恪來的那個時代的特種兵一樣,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卻很難讓所有的人都成為特種兵。

雙方交戰不久,在越戰越勇的大唐士卒麵前,士氣原本就有些低落的回紇士卒們,就越加的力不從心,開始有掉落馬下的士卒不等大唐的士卒靠近,便主動的把手中彎刀人到一邊,然後雙手抱頭蹲到地上。遇到這種情況大唐的士卒也就不再找他們的麻煩,直接的繞過他們去尋找其他的敵人廝殺。不得不說這些個投降的回紇士卒都是幸運兒,原來的北寧城官兵由於體力消耗過大,被李恪留在城中休息以及防禦敵人偷襲城池,參加戰鬥的大唐士卒都是李恪和林山的部下,而這些士卒之前並沒有和他們交戰,沒有那麼大的仇恨這才放過了他們,如果換做是秦瓊的屬下,則很有可能會殺盡一切回紇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