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殲滅百濟 一(1 / 2)

濟州島的百濟艦隊被劉仁軌所率的大唐艦隊殲滅的消息,很快的便傳到了百濟。百濟朝廷上下在得知,大唐的軍隊居然可以在十裏之外便發動攻擊,而且威力及其的驚人後,頓時間慌成了一團。

百濟地處朝鮮半島西南端,和高句麗以及新羅不同,百濟的地勢相對較為平坦,並沒有太多的山脈用於阻隔大唐軍的進攻。尤其是大唐軍那可以在十裏之外發射的投石車,在平原之上根本就是單方麵的屠殺一般。

很快百濟朝廷便分成了兩方,一方認為大唐太過於強大,應當在大唐軍隊到來之前,排除使者向大唐乞降,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亡國之危。持這種觀點的以扶餘隆為首,支持他的以朝中文官為主。而二王子扶餘泰則認為,大唐強則強矣,但是勞師遠征,所以應當在熊津江口布下埋伏,乘大唐的軍隊登陸之時半渡而擊,從而徹底的斷絕了大唐染指朝鮮半島的念頭。朝中武將多支持二王子的觀點。

經過一番爭執,最後雙方相互妥協決定。派出五萬大軍在熊津江口設下埋伏,如果能夠將大唐軍隊拒之門外,則繼續作戰,否則的話則派出使者向大唐乞降。

為保證在熊津江入海口的阻擊戰能夠獲得勝利,百濟又從民間征集了近千艘漁船,潛伏在距離熊津江入海口八十裏外,古群山群島內部,意圖等到天黑之後,悄悄地靠近大唐的艦隊,然後火攻將大唐的艦隊點燃,從而達到令大唐退兵的目的。

大唐貞觀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李恪的營州兵在鴨綠江畔發動進攻的第三天,由李世民親自率領的大唐軍隊,浩浩蕩蕩的抵達了百濟國熊津江入海口外。

為了此番出征百濟,李世民可以算得上出了老本兒,單隻是他的親征艦隊,負責運送兵員的禺京艦便有四百艘之多。為了運送更多的兵員,他甚至把禺京艦船員的最低配置給降低到了一百八十人,負責作戰任務的炮手全部由陸軍臨時客串,等到登陸完成以後,再從輔助的鎮海艦以及靖海艦上調配水兵。出了四百艘禺京艦以外,隨行的還有三百鎮海艦,以及五百靖海艦。整支艦隊的規模達到了驚人的一千兩百搜大小戰艦。如果再加上劉仁軌麾下的艦隊,以及李恪麾下的艦隊,此番出征的戰艦總數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兩千艘。

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初,便已經有心出征剿滅高句麗,也正是從那時起,大唐便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並且在沿海的十幾個港口同時興建大型戰艦。隻不過這些年來周邊一直不太平,再加上國庫始終不夠充裕,所以進度並不夠快。後來還是李恪從江南賑災回來以後,先後幾次給國庫進獻大量的錢財,總數甚至超過了大唐十年的稅收。正是這筆巨款,才使得大唐製造戰艦的速度明顯的提升起來。尤其是最近的兩年時間裏,新建的戰艦數量更是達到了之前十餘年所建戰艦總數的三倍。這才使得李世民這一次禦駕親征,能夠擁有如此眾多的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