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西域戰事(2 / 2)

這四個部落相距甚遠,而且並不在一條線上,西突厥可汗在得知消息後對著地圖按照他們襲擊各個部落的時間研究了許久,也看不明白對方的行軍路線,以及接下來有可能會對哪一個部落發動襲擊。就在他們正在為此事而著急和大惑不解的時候,突然間又接到一個部落遇襲的消息,當他們再一次將遇襲的部落在地圖上標出印記後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麼規律可言,甚至於最後一個遇襲的部落的位置,正位於遇襲的第一個部落和第二、第三三個部落之間靠南的方位,這與他們所襲擊的第四個部落,直線距離至少有近二百裏的距離,這還不包括兩地間還隔著一座山脈。對方是如何在五天的時間內,尤其是在沒過膝蓋的雪地上,趕了如此遠的路程的呢?莫非他們都長了翅膀會飛不成?

不去說突厥人捉摸不透大唐軍隊的行蹤,單說他們的第五次襲擊突厥人的部落後,在打掃戰場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這個部落中不僅僅有突厥人,還有一支數量過千的大食國的軍隊。大食國的士卒不論是從裝束上看還是在長相上看,都與突厥人有著很明顯的差距,即便是一個對這兩個民族沒有任何了解的人看了,也不會將他們所認為是同一個民族的人。

會是巧合嗎?聯想到春季作戰時的情景,如果沒有大食國的軍隊參與其中的話,單單憑借突厥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同時在兩條戰線上與李忠和薑文暉作戰的。當時一定是大食國的部隊化裝成突厥人的部隊參與了戰爭,隻不過大家當時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罷了。既然大食人也參與進了這場戰爭,並且使得大唐的軍隊在雙方交戰之初吃了大虧,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隻要有機會的話肯定也不會讓他們好過的。隻不過當下距離大食國的國境太過遙遠,否則的話他們是不會介意到大食的國境內去轉一圈的。

臘月底,遠在沈陽的李恪收到了李忠的來信,信中提到了大食國參與了戰爭這件事,並且彙報了最近一段時間的戰況。進入冬季以後的戰況總的來說尚可,隻不過西突厥占有的土地太過於遼闊,再加上他們對於這裏的情況並不是十分的了解,除了最開始降雪的那段時間掃蕩的突厥部落比較多外,進入到十一月以後經常是十天半月也找不到一個突厥人的部落。再加上這裏的氣溫比東北地區還要低很多,穿得再過厚實也難以避免士卒們被凍傷,所以在進入十二月份以後,他們在掃蕩了一個中型的突厥部落以後,便在這裏臨時的駐紮了下來,等到天氣轉暖以後再度出動。

如今的沈陽製造局內,步槍的製造已經進入到批量生產階段,不過李恪並不打算生產過多的步槍,首先來講目前的煉鋼水平還遠遠達不到製造後世的槍管的水平,往往是十槍過後槍管就會發熱,再繼續發射的話就容易變形。其次是以目前的水平來看,短時間內射程上不會再有明顯的提高,而目前的射程則基本上與連弩持平,但是連弩不但可以連續發射,而且殺傷力上也並不比步槍遜色多少,當然如果對方全部都披掛鐵甲除外。最主要的一點是連弩的成本低於步槍,這在和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在短時間內,步槍無法取代連弩的地位。

當然步槍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它的實際殺傷力還是要高於連弩的,之所以顯現不出它的優勢,是因為這個時代的士卒並非是人人都可以穿皮甲的,鐵甲就更加不要去想,同樣是一佰五拾步的射程,他那個樣都可以殺死人,它的威力就不夠明顯。當然,如果連續發射的子彈的數量可以明顯的得到提高,步槍的優越性便可以體現出來了。畢竟弩箭射中人的身體後,隻要不是重要部位,就不會喪失戰鬥力,但是被步槍子彈擊中的話,不管擊中哪裏都是一個大窟窿,百分百的會令人失去戰鬥力。

也正是基於這方麵的考慮,李恪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最終決定裝備一支兩千人的步槍隊。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講,巨響還是非常的具有威懾力的,盡管現在生產的步槍具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關進時刻沒準還能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