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宣統三年,外頭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國。這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對龍家所在的這塊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好像引起的震動並不大,人們除了剪去了頭上的辮子,再就是一段時間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外,這塊地麵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人們照樣過自己的日子。
然而,這一年對龍家來說是塌了天了--龍庭樹不行了。龍家的大樹倒了。
龍庭樹自知自己沉屙無治,已來日無多,拒絕服藥。彌留之際,他把家人叫到床前交代說:“天不假年,莫再花那些冤枉錢了。現在世道混亂,唯有家人團結才能生存下去。我死後,這家無論如何不能分。秉誠,你是老大,今後,你就是一家之主了。你要牢記龍家的祖訓家風,‘男人要有擔當’。我把一家老小都交給你了,你要照顧好他們咯。”
龍秉誠流著淚磕頭回話,連叫“父親放心,我記住了!”。
幾天後,龍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十裏八鄉前來送葬的人們站滿了山頭。
為了給龍庭樹治病和舉辦葬禮,龍家舉債不輕。為此,秉誠堅拒娶親之事,以致後來一提親事秉誠就生氣,家裏也就沒人敢再提了。
為了早日還清借債,作為一家之長,秉誠除了與弟弟秉靈一道幹好地裏農活外,還趁農閑時幹苦力掙錢。如開山抬石、修房築牆等,不管苦累隻要能多掙錢他就搶著幹。後來聽說抬滑竿(西南地區的簡易轎子)掙錢多,他就砍了屋後竹林裏的竹子做了一副滑竿。無論天晴下雨,隻要有人叫,他一定和鄰裏的張二娃扛著滑竿就跑,抬著鄉紳大爺、太太小姐們近到二十華裏的銀沙鎮,遠道二、三百裏的虞城,掙點血汗錢。為了省錢,秉誠總是自帶幹糧,讓家裏烙些半麵半糠的粑粑背在身上。每到歇氣吃飯時,粑粑早就遭汗水泡漲了,他就蹲在路邊啃著浸滿汗水的粑粑,捧幾捧田邊的涼水下肚。即便如此艱辛,他也決不讓弟弟秉靈沾滑竿一點點,他深知這活路苦哇!是掙要命的錢!秉誠想,如果哪天他倒下了,家裏還得一個男人撐起,除了秉靈還有哪個?!
看著哥哥這麼勞累,秉靈也在想方兒。他除了與大哥一道幹好農活外,還時不時的外出替人相馬買牛賺點錢回家。眼看著賺錢太慢,通過幾年的努力債務還是沒有還清。最後,秉靈想到了販賣甘蔗賺錢這條路。
這川東南之地,靠長江兩岸的地區土質雖不算特別肥沃,但極適合種植甘蔗。特別是靠銀沙鎮那一片,種植的甘蔗與內江、自貢地區的甘蔗不同,內江、自貢的甘蔗皮薄脆,蔗肉水分多,人們大都當水果吃了。而銀沙鎮的甘蔗皮綿厚,蔗肉水分雖不太多但含糖量極高,非常適合榨糖用。清末民初,虞城已有了簡易的糖廠。每到甘蔗收獲的季節,就有商人前來收購甘蔗。人們就將收獲的甘蔗打成捆,用兩對粗粗的樹椏枝做成簡易的扛架,還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馬兒”。人們在“馬兒”的支架中壘進幾捆甘蔗,一人扛著快步飛奔,累了時還可以用“馬兒”長長的枝腿撐著歇氣。每到那時,江邊的河灘上就會堆滿了小山高的甘蔗,蔗商們就用木船載著滿船的甘蔗順江而下,運往虞城去榨糖。由於甘蔗可以賣錢,成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人們爭相種植。到了甘蔗豐長時節,沿河兩岸封山封林的甘蔗一望無涯,絕不遜於北方地區的青紗帳。
當秉靈想到販甘蔗賺錢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沒有本錢。而當地蔗農們行的都是過秤拿錢的規矩,概不賒欠,這可難壞了秉靈。但他靈機一動,很快想到了自己的堂客江秀瑛,於是,就打起了婆娘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