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診治效果觀察(1 / 2)

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診治效果觀察

臨床研究

作者:劉建利

【摘 要】目的:探討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特點及診治措施。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60例新生兒敗血症患兒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並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患兒治療死亡率為5.0%。其主要感染途徑為臍部、呼吸道、皮膚;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溫異常、精神反應差、皮膚黃疸等;致病菌主要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結論:新生兒敗血症以臍部感染為主,且患兒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應仔細對患兒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結果進行分析,治療時應以患兒血培養藥效結果為依據合理選擇抗生素。

【關鍵詞】新生兒敗血症;臨床特點;診治措施

我院為探討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特點及診治措施,對接收的60例新生兒敗血症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且效果顯著,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2年1月到2013年5月期間接收的60例新生兒敗血症患兒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兒40例,女性患兒20例,胎齡最小為35周,最大為41周,平均胎齡38.4周;發病日齡最短為5天,最長為10天,平均7.7天。

1.2 方法

本組所有患兒均於住院當天未使用抗生素前抽取1-2mL靜脈血,將其注入血培養瓶中,並在無菌血培養菌液中進行35℃培養,72小時內出現玫瑰色沉澱或混沌狀生長的移種血平板,對其菌落特征及鏡下形態進行觀察,並進行細菌分型鑒定及藥敏試驗。且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檢查。並以細菌培養結果及藥敏試驗為依據選擇最最合適別的抗生素。同時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進行原發病及並發症治療,同時還應給予患者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對於伴有嚴重黃疸症狀的患者還應給予其藍光照射治療。

2 結果

2.1 感染途徑及臨床表現

本組60例患兒中臍部感染42例,占70.0%,呼吸道感染12例,占20.0%,皮膚感染3例,占5.0%,不明原因3例,占5.0%;臨床表現:體溫異常30例,占50%,少哭少動少食39例,占65.0%,皮膚黃疸46例,占76.7%,即患兒的主要感染途徑為臍部、呼吸道、皮膚;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溫異常、精神反應差、皮膚黃疸等。

2.2 血培養結果

本組60例患兒的血標本中共分離出54株病原菌,其主要為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共48例,占88.9%,其餘6例(11.1)病原菌則為大腸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

2.3 藥敏試驗結果

(1)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等對苯唑西林及青黴素等的耐藥率較高,可達95%-100%;而對菌必治、頭孢噻虧鈉及阿米卡星等的耐藥率則僅為35%-53%,而對萬古黴素則無耐藥率。